我国西南地区有着变化万千的奇观异景,尤其是在石灰岩广泛分布的云贵高原。这里分布着一种面积广、岩柱高、小尺度造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林。
云南小石林景区
石林位于云南省会昆明东南郊80千米处的路南。石林的主要景观区,旧称李子箐石林,面积约12平方千米,包括大、小石林。石林中有的石柱高达40~50米,座座石头拔地而起,一派波浪翻滚的景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在比目潭附近,有一座高约10米,上粗下细的奇特的危崖石峰,人称万年灵芝,或称蘑菇云。从远处望去,状如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状烟云,十分独特。可是,石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石林景区
说到石林,不能不提到喀斯特岩溶地貌。1893年,南斯拉夫学者斯维奇在欧洲巴尔干半岛一个名叫喀斯特的地方,首次详细研究了因石灰岩的溶蚀形成的各种奇特地形。科学家便以喀斯特命名因岩石的化学溶解这一地质作用及现象,中国学者又把“喀斯特”称为“岩溶”。中国是世界上石灰岩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石灰岩及其他碳酸盐岩石的出露面积达到125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3%,而且地跨各种气候带,形成了极为丰富多样的喀斯特地貌,可谓集地球上喀斯特景观之大成。
喀斯特地貌—阳朔
石林、天坑,这些喀斯特的专用术语都首创于中国。外国学者是在对云南石林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景观进行描述时,才首次使用了石林这一术语。喀斯特地貌要形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地表分布的石灰岩有较明显的节理裂隙;二、气候较为湿润,有较高的气温;三、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很容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在地壳抬升作用下形成石林雏形,雨水、地表水流下渗至地表下形成地下径流。雨水、地表水通过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流动、下渗与富含碳酸钙的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溶于水,当其达到饱和,又析出还原为碳酸钙。而这一过程持续上千万年,伴随着地壳的抬升,水流下切作用更为显著,不仅仅加深沟谷,还在地表之下形成了诸多溶洞,构成了极为复杂的地下水流系统。在地表形成了石林、峰丛、峰林等典型喀斯特地貌。那么不禁想问石灰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