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文学和戏曲中,有两个非常有名的神探,他们一个是宋朝的包拯,另一个是唐朝及武周朝的狄仁杰,据传此二人断案如神,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断案故事。
然而,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狄仁杰断案的事情几乎没有什么记载,只是说他把涉及1.7万人的案件积压清理一空且无人上诉,而包拯则只记载了一个牛舌案。不过,虽然正史对两人破案之事记载甚少,然而丝毫不影响他们在民间神探的形象,因为文学作品中流传下来的关于包公和狄公断案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
对于包公和狄公两个神探,我们发现,史书上更多赞扬的人是包拯,而且,在老百姓心中,包拯比狄仁杰更出名,对于狄仁杰,人们只是夸赞他的断案能力强,这是为什么呢?
包拯清廉为百姓,狄仁杰圆滑为朝廷包拯曾做过地方官,他查获的案件基本上都与老百姓的生活利益息息相关,牛舌案就是如此。后来,包拯到了中央知谏院任职,他不惧权贵,多次弹劾宰相和皇亲贵胄。根据史料记载,包拯在朝廷刚正不阿,敢于直谏不畏权贵,许多人都很怕他。此外,包拯廉洁奉公,俸禄之外分文不取,以至于京城有人说,无法疏通关系的人,恐怕只有阎罗王和包老头了。
所以,历史上的包拯,就清廉而言那是出了名的。包拯引用古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可见,官员的清廉程度也是与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
在宋代,虽然官员的工资较高,但人心不足蛇吞象,高薪并不养廉,于是包拯曾向宋仁宗上奏了一篇《乞不用赃吏》,请求宋仁宗不要任用贪官,并要严格惩治贪官,肃清吏治。包拯还将清廉作为家训告诫后代说:“如果我家后代为官者贪赃枉法,一律不得放归本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如若不听,就不是我的子孙”。
最后,包拯多次为民请愿,尤其是受灾民众,包拯多次要求朝廷减免他们的赋税和折变钱,阻止灾区官员借折变之名盘剥害民。曾向宋仁宗上奏《请免陈州添折见钱》、《请救济江淮饥民》、《请支义仓米赈给百姓》、《请免沿边人戸折变》等。此外,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民生,他还请求朝廷迅速剿灭地方盗贼。
而对于狄仁杰来说,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政治家,考虑朝堂上的权衡利弊,所以他在审批一件案子的时候,他也是从政治家的角度去看,从朝廷的角度去看,如果这个案子危害到朝廷大局或者名誉,那么他就会使用另外一些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会弄得天下人皆知。
这也是他们最大的一个不同点,一个是大清官为民申冤请命,一个是为朝廷办事。所以在百姓心中,包拯的分量更重,狄仁杰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优秀的官员,而在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官员多了去了,而清官,尤其是为百姓申冤请命的清官凤毛麟角。
因此,狄仁杰虽然有名,但是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政治家老手,所以在百姓心中,他的名声显然没有包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