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的历史,洪泽湖来历的故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1 00:05:20

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

黄河单股夺淮的局面形成后,由于黄河水泥沙含量高,四分之三的泥沙带到了下游河道和河口淤积,黄河与淮河交汇的清口淤塞,河道受阻,逐渐汇集成湖。

2.筑高家堰,洪泽湖形成的决定因素

当然黄河夺淮只是洪泽湖形成的前提,其决定因素在于高家堰的建造。明永乐年间在洪泽湖东岸筑高家堰,以捍御淮水东侵,自后洪泽湖逐渐向北和西扩展。原来的高家堰,按现代的度量计算,高不过3-4米,长约34里,约合现代洪泽湖大堤总长的四分之一。由于河水下泄困难,随着湖区蓄水量持续增加,原来矮残的高家堰已经无法阻挡水东侵决溢为害。

洪泽湖的历史,洪泽湖来历的故事(5)

洪泽湖大堤

万历年间,潘季驯出任总理河道兼提督军务,由于黄河夺淮影响漕运,他提出了“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治水方略,对高家堰进行全面延伸、增高、培厚。修筑后的高家堰北起武家墩,南至越城,总长10878丈,折合约60里,根据不同地形调整其高度和宽度,底宽为6-15丈,顶宽为2-6丈,高1丈2尺,同时将原有的土堤改为石砌堤堰,抬高洪泽湖水位,使其专出清口刷黄。

洪泽湖的历史,洪泽湖来历的故事(6)

泗州城遗址

到清康熙年间,随着泥沙淤积,泽湖底渐成平陆,高家堰原一丈多高,已淤漫三尺。靳辅出任河督后,又增修高家堰,洪泽湖大堤基本定型,北起淮阴老坝头,南至洪泽县蒋坝镇,全长60.1公里。到康熙三十九年时,高家堰堰顶高度已达13.45米。此后至清末,堰坝高度不断被加高。由于洪泽湖东面有高家堰,西南有丘陵限制,所以湖面主要向西北两个方向扩展。向西扩展最突出的就是泗州城被淹入湖底。通过历代的系统整治,使洪泽湖进一步扩大,洪泽湖已成为一座大型水库。

3.筑高家堰反思

潘季训的治河方针主要有两条,一是“束水攻沙”,即加固两岸堤防;二是“蓄清刷黄”,即大修高家堰。之后历代治黄基本延续这一方针。由于明清时代国都在北京,而经济中心在江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使得沟通两者的大运河尤为重要,因而黄、淮、运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治黄总是与保漕运联系在一起。

运河是漕运的大动脉,而黄河、淮河与运河交汇在淮阴清口。黄河夺淮后,黄河泥沙淤积常使清口堵塞,漕运受阻。潘季驯提出了“蓄清刷黄”的治水方针,加筑高家堰,形成洪泽湖并抬高其水位,借洪泽湖水冲刷黄河淤积的泥沙,以畅通河道和漕运。

洪泽湖的历史,洪泽湖来历的故事(7)

京杭大运河

随着以保漕为主的“束水攻沙”方针的实施,清口上下河床也不断淤高。当黄河水高于洪泽湖水时,河水倒灌,湖底淤积,湖水不能冲刷黄河淤沙或不能出清口, 就要继续加高洪泽湖大堤,抬高水势加大冲刷力,使漕船能够通行。在河涨湖低、堰高湖涨的相互较量中,洪泽湖大堤不断延伸、增高、培厚,洪泽湖的面积也不断扩大。

高家堰的修筑是洪泽湖形成的决定因素,在维持漕运的同时,对当地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是高家堰修成后,淮扬地区其实已经成为局部的牺牲品。国家层面的重点在于保漕保运,湖东里下河地区由于地势低洼,位于洪泽湖下游,从此便经常受灾。而一旦洪泽湖湖水暴涨,政府更会“舍小家,保大家”,即不顾百姓死活,开坝放水,听任里下河地区洪水横决泛溢,百姓遭殃。

洪泽湖的历史,洪泽湖来历的故事(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