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巨大的水量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加之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也使得淮河的入海河床不断淤高,影响河水入海。由于当时历朝的治理不力,“黄河夺淮”的时间长达727年,入海越来越难的淮河四处泛滥,给淮河中下游的人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洪水先是在盱眙以北和淮安以东地区积聚,使这里本是一个个的小湖、泽地汇聚成了一片大湖,从此有了洪泽湖。但洪泽湖也容纳不了全部的淮水加黄河水,于是顺着地势向南流去,泛滥于高、宝地区,所以我们上一篇在高邮时也讲过,曾经只是小湖泊群的高邮、宝应一带也是在那个时期汇聚形成的高邮湖和宝应湖。
然而一个个小湖汇聚成一个个大湖依旧不够承载巨大的水量,每年汛期,黄河与淮河一起的水量加之暴雨还是会经常冲破堤坝、四处漫溢,使周遭的百姓苦不堪言。而且洪泽湖还是我国最大的悬湖,其湖底比东侧平原足足高了4-8米,所以一旦决堤,就犹如一大盆被打翻的水,瞬间将下游变成一片汪洋。康熙十九年(1680年),高涨的湖水就冲破了明清两代修筑的两百多年的防洪堤,把湖边的一座千年古城泗州城整个吞噬了。
为了镇水,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河道总督张鹏翻在高良润铸成九牛二虎一只鸡,不过如今虎、鸡已不见踪影,只剩下五头铁牛,其中两头就在这里。
铁牛长1.70米,宽0.57米,高0.68米,重约2.25吨,牛身肩肋处铸有阳文:“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昏垫报吾皇。康熙辛已午日铸”又一为:“维金克木,蛟龙远藏,土能制水,永镇此邦,康熙辛已端阳日铸”。
铁牛自然是镇不住洪水的,清咸丰元年(1851年)淮河又大水,冲开洪泽湖大堤礼坝南下,通过三河、高邮湖、邵伯湖,到扬州的三江营汇入长江,形成了淮河的入江水道,并随长江流入了东海,此后这也成为了淮河下游洪水外排的主通道。
而此时,淮水原本的入海口也已完全淤塞,淮河最终失去了曾经的入海水道。不过那里淤积的泥沙也慢慢形成了陆地,苏北苏中海岸线也是因此向外延伸的,我们前天在泰州望海楼时说,古时泰州可以看到大海,而后来看不到了,黄河夺淮不仅影响了淮水入海,也对江淮地区的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北决,由利津入海为止,才结束了长达7个多世纪的夺淮历史。但已改道的淮水在遇到长江也发生洪水时,下游高水位顶托,洪泽湖的水根本下不去,就会依旧泛滥于中下游,因此新中国修建了这座三河闸,使洪泽湖成为了淮河的调蓄水库、南水北调东线的调蓄湖泊,以及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绿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