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性最高的昆曲,昆曲的特点以及代表作品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1 03:33:54

昆曲是中国戏曲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起初流行于江南一带,而后风靡全国;盛清时,上至宫廷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皆热爱昆曲。有俗谚云:“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3]即反映当时昆曲广为普及且深入人心的程度。

昆曲以曲唱为中心,唱念使用之语音为“中州韵”,主要以曲笛、鼓、板等乐器伴奏,风格缠绵婉转,如石磨中的流水一般细腻,故又有“水磨腔”之雅称。其舞台演出形式亦称“昆剧”,因表演手段丰富、身段具备高度舞蹈性,与唱腔、曲词扣合得严丝合缝,形成精致的艺术规范,影响所有后出之地方剧种,故素有“百戏之母”之美誉。

艺术性最高的昆曲,昆曲的特点以及代表作品(1)

杂剧兴起于金朝和元朝时的中国北方地区,而南戏则源于建炎南渡时期前后的南方地区。明太祖洪武年间,杂剧与南戏交流融会,形成传奇体裁,即为昆曲剧本的主要来源。

元末,南戏演出流传至昆山地区,与当地民间曲调相结合,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声腔,并在音乐家顾坚推动下而有长足发展,顾坚因此被誉为昆曲之创始人。

明太祖朱元璋曾留意到昆曲的盛行,可见当时昆曲已有一定之发展规模。正德、嘉靖年间,清曲唱家魏良辅继承古来“以文化乐”的传统,改良昆山腔,采用中州韵,依字行腔,“调用水磨,拍捱冷板”,使昆腔发挥其细腻婉转的特色,因之有“水磨调”、“水磨腔”之称。而后以昆腔演唱的《玉玦记》、《鸣凤记》、《浣纱记》等传奇新作问世,昆腔始风行大江南北,成为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

昆曲脚色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个家门为基础,其中又有更细腻之划分:“生”又分为巾生、官生、穷生、雉尾生;“旦”分有正旦、刺*旦(四旦)、闺门旦(五旦)、贴旦(六旦)、老旦、武旦等;净和丑分有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而后七“家门”又细分为“江湖十二脚色”,意指具备此十二个家门之演员,即可成立戏班闯荡江湖了。清嘉庆、道光年间,昆曲脚色行当又发展为更加丰富的“二十家门”。

艺术性最高的昆曲,昆曲的特点以及代表作品(2)

昆曲在江南定型之后,不断蕃衍发展,在明万历初传入北京。昆曲在当时被尊为“官腔”,从万历钞本《钵中莲》中可看到,凡剧中之神佛及“正面人物”俱唱昆曲,而一些妖鬼、奸邪与被丑化的角色,则唱地方小调。足见昆曲很早就被认作是“正统”、“严肃”的声腔了。康熙中叶以后,《长生殿》、《桃花扇》两部传奇名著写成并盛演于京师,在制曲和念白方面严守中原音韵,采用了北京官话,俗语,音乐上大量使用了北曲并溶入了弋腔的成分,极大地适应了北京听众,对昆曲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推动了北京昆剧的一个高潮。

明嘉靖至清乾隆之间二百多年乃昆曲全盛时期,其舞台艺术于此时发展成熟。乾隆时期昆曲家叶堂的“叶派唱口”影响尤其深远。此后花部兴起,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秋,由高朗亭率领的三庆徽班入京后,接踵而至者有四喜、和春、春台,以及启秀、霓翠各班,这些戏班都兼演昆曲。入京不久,启、霓报散,二班中专唱昆曲者皆入四喜,其它归入三庆班。当时“四大徽班”中四喜以演昆曲著称。此外,京钱一带班社中专演昆曲艺人尚多,而程长庚独以《回头岸》及《钗611记》之大审称最,后期孙菊仙之李若水即得程之真传。光绪十年以来,程长庚、杨鸣玉、梅巧玲、朱莲芬诸人相继萎谢,此后昆曲虽有王楞仙、陈德霖等著称,实际已成强弩之末。

艺术性最高的昆曲,昆曲的特点以及代表作品(3)

然而薪尽火传,民间曲社唱曲活动绵延不绝,成为保存曲唱传统的主力。昆曲教学讲究“口传心授”,民国时期成立的昆剧传习所的“传”字辈学员尚可演出四百多出折子戏。吴梅还曾把昆曲带入大学,使其成为正式科目。但由于战乱和政局动荡,艺随人亡,今日传统剧目的数量急剧减少,保存与传承成为当务之急。

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根据传奇《双熊梦》改编《十五贯》登台,*观赏演出后发言:“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抢救昆曲的文化活动。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