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连翘也进入了成熟、采收期。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曾经满枝金黄的连翘花,已经悄然化生为累累果实缀满枝头。近些年来,济南市的绿化、美化建设中,连翘也成为装点城市的美丽使者,到处都可见到它茂密的身影。从三月春分至五一佳节,连翘花开如瀑,串串相应,灿若黄金,煞是喜人。
想来还是去年秋天的事情。“重阳”时节闲逛千佛山,习惯性地去看看山路边曾经花枝茂密的连翘。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几乎找不到连翘果实,偶有的几颗也如发育不良之状,隐于枝叶间,好似羞得见人一般,全然无有春天繁花时的盛景。同时,更多的是不解:“为什么不结果呢?”就此,专门请教了同样喜爱登山的卫云教授。
卫老师是我校药学院的退休老教师,从事中药植物学与栽培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著作,获得“中国图书奖”“山东省图书一等奖”等。卫老师一直保持着登山锻炼的好习惯,虽年逾八旬,仍身板硬朗,健步如飞。针对我提出的问题,卫老师从连翘的植物习性角度讲解道:连翘耐寒、耐旱,对土壤和气候要求不高,但对光照要求严格。阳光不足时茎叶徒长,开花多而结果少。在游览步道边种植的连翘受高大林木遮挡,必然因采光不足而影响坐果结实。循着卫老师的指点,我特意从“辛亥革命烈士碑”处登上山顶,发现了向阳山石中顽强生长的几株连翘,虽说不上是果实累累,但也明显要优于山下林间所见者。进一步查阅文献得知:连翘在成果期的7~8月间,需要较好的光照条件;连翘定植3~4年后开花结实,在8~12年的生长旺期可结出大量果实。由此可知,绿化种植连翘的定植年限及其采光条件等,均是影响其结果的重要因素。
连翘是山东的道地药材。《名医别录》言:“连翘,生泰山山谷,八月采,阴干”。《神农本草经》中以“翘”为名者有二。一是名列中品的“翘根”,其“味甘,寒。主下热气,益阴精,令人面悦好,明目,久服轻身耐老”;二是列为下品的“连翘”,其“味苦,平。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翘根为连翘的干燥根,《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即用此药。有学者研究后世对《本经》翘根的认识,提出:自陶弘景“方药不复用,俗无识者也”之论始,此后唐、宋诸本草多将其列入“有名无(未)用”条目下作为一则传世文献加以保存。直至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时,才将其并入连翘条内加以讨论,认为翘根即连翘之根,临床医家例多遵用。其实,古代本草中不仅是连翘根,其茎叶也有入药记载。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连翘处处有,今用茎连花实也。”李时珍《本草纲目》连翘条下也言:茎、叶“苦、平、无毒”,主治“痈疸肿毒。用连翘草及根各一升,加水一斗六升,煮成三升服。出汗为见效。”现代对连翘全株药用价值的研究发现:从连翘叶中提取出连翘酯苷,对H1N1病毒、乙肝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单纯疱疹Ⅱ型病毒等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综合连翘的性能特点为:味苦,性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热淋尿闭,痈疽肿毒,瘰疬瘿瘤,喉痹。金元名家张元素概括连翘其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为疮疡须用三也”,实为简明精准之言。
历代医家也多有从药象论连翘者,如李时珍言:“连翘状似人心,两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阴心、厥阴包络气分主药也。诸痛痒疮疡皆心火,故为十二经疮家圣药,而兼治手足少阳、手阳经气分之热也。”张山雷言:“连翘味苦,苦能清热,形圆而尖,中空有房,状似心脏,故专清心家之热,此物理自然之情性,非勉强附会之言。”黄宫绣《本草求真》也言:连翘“轻清气浮,实为泻心要剂。连翘形象似心,但开有瓣。心为火主,心清则诸脏与之皆清矣。”
连翘虽为果实,然其质轻气薄、微寒升浮、清凉宣散,走肺卫气分,而善除肌表与上焦诸热,为治外感风热或温热初起常用之品,尤以名方银翘散为代表。张锡纯评说其透散之功曰:“能透肌解表,清热逐风,又为治风热要药。且性能托毒外出,又为发表疹瘾要药。”连翘轻宣发散中又兼苦凉降下之功,《本草汇言》曰:“其轻扬之性,上行最专,苦寒之气,下行更力”。加之其果壳与种仁为黄棕或红棕色,又可入心经、行血分、散痈肿。《本经逢原》称:“连翘轻清而浮,本手少阴、厥阴气分药,泻心经客热,破血结,散气聚,消肿毒,利小便。诸痛痒疮,皆属心火。连翘泻心,为疮家圣药,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此,乃‘结者散之’之义。”连翘象心而中空,清心且通利,故《药性论》言其“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另外,连翘茎节中空,青翘皮色青绿,可入胆经,清郁火,利湿热。经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翘根清散郁热、利湿退黄即是此用。张锡纯也认为连翘能清疏肝气,曾诊治手臂肿痛一老妪,于清热消肿药中配伍连翘四钱,不仅肿痛皆愈,且平素易怒之症也全无,实“为理肝气要药矣”。《局方》凉膈散治热郁胸膈之面赤唇焦、胸膈烦躁等,连翘为君以轻清透散上焦热毒,也体现了该药清里热、开郁结的特点;名方保和丸中配以连翘,取其“辛而苦,苦泻火,故能去积滞之热”,为清散心胃积热结聚的典范。
曾拜读过我校博士生导师聂克教授及其团队对连翘止呕作用研究的系列文章,从药理学研究等方面,论证了《皇汉医学》之“大人小儿呕吐不止,可用连翘加入任何药方之内。”对此,我也曾验之于临床并小有所获。兹录于下:
某男,青年学生,2023年暑期因反复呕吐求诊于我。患者素有慢性胃炎病史,常于饭后1-2h即恶心呕吐。近半年病症加重,三餐后均恶心呕吐,甚则将胃内食物全部吐出。曾经多家医院诊治,服药即呕,未得疗效。刻诊:口苦纳呆,胃脘胀痛,食后即呕,便溏1-2次/日,周身酸痛,神疲形瘦。舌红,苔厚淡黄;脉右滑,左沉细弦。辨证:呕吐(胆胃不和,胃气虚弱),治以和胃补虚、降逆止呕,处方用麦门冬汤合温胆汤加减。用药法于“治中焦如衡”,求其量小平和,甘缓润降,下咽为要。七剂后复诊,呕逆明显减轻,一日或有一次食后恶心或呕吐;仍感胃脘热痛,反酸,便溏。舌红点赤、苔白厚腻,脉滑弦、小数。其前胃虚之证已减,而胆胃郁热渐显,故施以温胆汤加连翘、蒲公英各12g,炒山药15g,旋复花(包)、炒山楂各6g,七剂,水煎,小量温服。三诊时呕逆症已,胃痛减轻,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右弦滑、左小弦。遂以香砂六君子汤加连翘、鸡矢藤、淡竹茹各9g、炒山楂6g,七剂,水煎服,遂至复健。
(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