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的历史背景,赵州桥的历史背景 50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1 05:55:25

从赵州的历史沿革看,到了隋代,朝廷置赵郡,治所于平棘,管辖平棘、高邑、赞皇、元氏、瘿遥、栾城、大陆(今宁晋县部分)、柏乡、房子、藁城、鼓城(今晋县)共十一个县。这是赵州历史上管辖范围最广的时期,也是赵州成为今石家庄地区东南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开始,此后,一直延续1500多年。

赵州桥的历史背景,赵州桥的历史背景 50字(1)

图:赵州桥桥面

六世纪末,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强大王朝。这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条件下,建筑与水利工程亦有较大的突破。

隋开皇七年(587年),在今河南、河北、山东和淮北以及江苏的东部,发动了巨大的通济渠疏浚工程,使贯穿南北的纵横水系连为一体,互能通航,大大促进了航运事业的发展。隋炀帝杨广登基后,组织了多项役使数百万人的浩大工程,包括开挖北自涿郡,南到杭州,长达五千里的南北大运河。当时,赵郡围绕洨河的治理,兴修了诸多水利工程:平棘县东二里有广润陂,引太白渠以注之,以蓄泄水利;宁晋县地旱卤,西南有新渠,引洨水入城以灌田;昭庆县(今隆尧县)城下有沣水渠,以灌田通槽。

在陆路交通方面,拓展了隋都大兴城经赵郡直达冀北幽燕十六州的南北交通干道,重修了巨鹿郡经赵郡达太原郡的东西驿道,从而使赵郡处在东西南北交通干线交汇之处。明代张居敬《重修大石桥记》:“赵为畿辅要区,雄于河朔,其在幅员,所称四通之域也。往来肩摩轱击,而洨水汇四泉之流,夏秋间雨潦霖霪,众流俱赴,泛滥汪洋渚涯间,庢沓特甚,假令津梁不通,则邮传檄奏之驰驱,货殖车舆之辐辏,将不胜争渡之喧。”故此,赵州成为“地居午道,北为京辇屏蔽,南为河朔咽喉,轮蹄交错,英荡频经,巍然雄郡矣。”可见赵州桥成为历代南北交通之要冲,其交通价值极大。

赵州所处的显要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河北中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这里经济发达,不仅陆路车旅络绎不绝,而且水运也十分繁忙,乃要津之渡。因此,在有巨川之称的洨河之重镇要口上建造一座大桥,以利南北往来,既是当时国家形势的需要,也是广大民众发展生产的迫切呼声。而赵郡洨河的地理位置之显要,亦是在此建桥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是这种大兴土木工程的历史氛围,促使各业匠师的创造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创新的热枕也大大提高。赵州桥的建成,“北通京师,南接楚梁,驿传旁午,悉由其闻,诚胜迹也”(翟汝孝《重修大石桥记》)。正如宋代杜德源《安济桥》诗云:“坦平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它的工程浩大,设计匀称合理,精美绝仑,不难看出,其用工和资金费用巨大。由此可以推断,赵州桥的建造,在当时无疑是国家和当地的一项重大工程。

唐代张彧的《赵州大石桥铭》曰:“郡国书传,三边檄奏。邮亭控引,事物殷富。夕发蒯堧,朝趋禁溜。”宋代杜德源《安济桥》诗曰:“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风驰万国通。”元代杨焕《安济桥》诗曰:“五丁凿石极坚顽,陌上行人得往还”。

来源:网信赵州

文章仅作分享,版权归原创所有,如有侵权下方留言,我们及时处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