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及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发展结果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1 12:03:37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神宗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改革,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即有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不过历经一年即告失败,两次变革,试图解决的其实都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及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发展结果(1)

在中国古代,新朝立国政策的制定,首要就是吸取前朝覆灭的教训,从唐末到五代,由于藩镇割据,武将掌权,而造成政权频繁更迭,北宋立国后,便将全部行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并采用“一职多官”的办法来分化事权,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管民政权,为限制其权力,另增设“参知政事”;废除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增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别统领禁军,为防止三司的权力过大,又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控调兵权,再加上为了笼络官员,采用“推恩荫补”,即在科举之外,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其门客,承恩入仕为官,享受俸禄。

宋代官员分为官和吏,由少量的官员和大量的吏员组成,按比例推算,宋仁宗时期吏员约有40万。而宋仁宗时期的人口不过大约是5000万或6000万,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且行政效率低下。

在军事方面,北宋为了加强集权,采用“募兵制”,实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策略,为了应对农民起义和对外战争,至宋仁宗庆历年间禁军就从宋太祖时的20多万增加到120多万,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且全国的精兵几乎都集中在汴梁,导致边境空虚。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 戍守边疆,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虽然防止将领专权,却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且数目庞大的军人不事生产,全靠国家的军费养活,这使得国家财政恶化。

除了冗兵、冗官,再加上最高统治集团的大肆挥霍,使宋王朝的支出逐年增加,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全国收入15,085万余(包括钱、金银、绢布、谷米、草料等物资的总和),支出12,677万余,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全国收入12,625万余,“而所出无余”。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财政已出现赤字。当年,全国收入11,613万余,支出12,034万余,国家财政从堪堪够用,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

财政的窘迫使北宋政府不断增加赋税,除了缴纳以每年夏秋两季征收,以每户实有田亩和资产为标准的两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民变和兵变此起彼伏。

行政效率的低下加上军队的羸弱,使得对外作战时又处于不利地位,整个宋朝都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态势之中,只有靠输送岁币来维持和平。

沉重的内外部压力,使得皇室和有责任心的士大夫一致认为,国家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由于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重点在减少政府支出,触及到士大夫利益和统制基础,所以短短一年便遭废止,大多数根本没有执行,所以王安石提出的“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的主张,吸引了宋神宗。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及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发展结果(2)

王安石没被神宗重用之前,已有才名。“宋史”说他“属文动笔如飞”,又“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辨是分析的能力,博是见闻的广泛。其人既有如此才华,虽只做得中下级地方官,已得到文彦博和欧阳修的推荐,也有了司马光、韩绛和吕公著的宣扬(后来除了韩绛之外,他们都成了王安石的对头)。

神宗于1067年皇帝即位,最初以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六个月后调他为“翰林学士”,已有了御前顾问的姿态。一年之后又调任为“参知政事”(在宋朝可比拟为副宰相),专务“经画邦计”。然而神宗是一个有雄心的君主,一意要收复契丹和西夏占领的国土。他曾对文彦博说:“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备边府库不可不丰”。然则这富国强兵的着眼,一般儒士已把它当作法家宗旨。一代文豪苏轼就说他“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两朝元老富弼更毫不容情的说他“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神宗重用王安石新法,引起满朝重臣的反对。以后这批“反改革派”或被贬派为地方官、或退休。王安石于1070年任“同平章事”(即宰相),朝中大官能与他合作的只有韩绛、吕惠卿等,兹后被称为“熙丰小人”(熙宁与元丰都是宋神宗的年号)。1074年皇帝迫于众议,也可能因太皇太后曹氏的干预,王安石免相,可是不出一年,又调回汴梁再任宰相。一年九个月之后,终被罢免,神宗给了他一个公爵和节度使的头衔,而实际的职位,则是“判江宁府”,也就是归返到他起先在神宗手下第一个官职。

神宗于1085年初去世,继任皇帝哲宗赵煦不到九岁,他未成年时由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她逐退了王安石的改革派,起用反改革派的先朝重臣如司马光、文彦博和吕公著,一时新法罢免殆尽。可是八年之后太后去世,哲宗亲政之后,不仅又一次重用改革派,并且夺了司马光谥号,又重修“神宗实录”,以便支持新法,一时反改革派人物被称为“元祜党人”(元祜是哲宗于太后听政时期的年号)。

公元1100年赵煦去世,皇位由神宗第十一子赵佶接替,即是后来被金人俘虏,死在了五国城的宋徽宗。他早有“轻佻”之名,要不是朝议和命运的错安排,他倒很可以以画家和文物收集家的身份在历史上留名,作皇帝确非所长。他在位期间对新法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最初支持反改革派,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也都身后复官。可是仅一年余,前被放逐的章淳和蔡京,又被召回京师居要职。章淳曾任王安石的助手,蔡京则以修史在御前被器重。这时候徽宗赵佶也说“朕欲上述父兄之志”。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及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发展结果(3)

于是朝中权要以“绍述”的名义,恢复了二十五年前王安石所行新法,并且又怂恿徽宗将司马光以下一百二十人列为“元祜奸党”,以后更扩大其名单为309人,镌石于全国州县,以便分辨“忠邪”,皇室不能与他们通婚姻,他们的子孙也不许来开封。王安石则配享孔庙,成为孔孟之外的第三个圣人,于是“宋人议论未定,金人兵已过河”。等到了南宋时,宋高宗赵构朝又在修改“神宗实录”和“哲宗实录”,又开始将王安石重新批判。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为数不多的涉及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从颁布新法到北宋灭亡,一直在废立之间反反复复,究其原由,主要是王安石变法通过财税调剂,使得国库充盈,解决了一部分财政难题,但由于变法使得除了国库充盈外,所有阶层皆利益受损,导致国家基础不稳,而这两个方面又难以平衡,所以变法一直反反复复,到了南宋,北宋政府存在的问题依旧如此,最终导致了南宋的灭亡。

中国古代非常崇尚中庸之道,但立国之初的政策往往非常极端,且没有灵活性,这些政策在立国之初,为国家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成为巨大的负担,而后续者害怕动摇统制基础,便想另辟蹊径,实际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带来更大的混乱。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