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要用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表达效果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2 06:54:17

两年前,余秋雨把自己开设的文化硕士课程,放到网上播出。后来,又出版成书,名为《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课》中,开列了唐诗宋词必背目录。宋诗、宋文加起来,一共入选13篇,其中一篇,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有人看了就想问:这难道不是小学课文里的内容吗?为何学到硕士级别,还成了“必背”篇目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要用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表达效果(1)

很显然,余秋雨真心认为它写得好。所有有志于学文的同学们,都有必要重新阅读领悟,切莫去听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谬论”。

前者嘲笑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十几次,还得了一个平庸,而后者强行要把人家“炼”好的“绿”字,退回“到”、“过”之类,早就被作者抛弃的版本。

经学者吴小如考证:王安石一个“绿”字引发的争议,事实上还涉及传抄中的讹误。

不过,从诗歌的审美接受角度来说,“绿”字的最终定型,是千年来各路诗评家、诗选家共同认可的结果。读不出它的好,只能是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问题。

一、重读《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翻译:

我乘船从京口来到了瓜洲,两地之间,只不过是一水之隔。回望来时路,寓居的钟山,隐藏在数重山峦的后面。如今,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堤岸,不知道明月几时能送我回到家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要用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表达效果(2)

王安石的这首诗写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的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于是他很高兴地乘船,从“京口”,也就是如今江苏的镇江一带出发,赶往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

船行到瓜州的这个地方,王安石半带着愉悦,半带着矛盾写下了这一首诗。

这一首诗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意思就是在表达他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船也开得很。顷刻之间,就到达了。

第二句的“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他乘坐的船,夜晚停靠在瓜洲渡口。站在船上回望钟山,但是这个时候,钟山被几座山峦挡住了。

看不到自己的家,肯定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不过,王安石用了“只隔”二字,表明他此时的心情,还是愉快的成分更多。

因为宋神宗皇帝又重新起用他,那么他变法改革的理想,又有机会实现了。这样的喜悦,是大过一切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要用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表达效果(3)

第三句就是争议的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是王安石修改十几次以后,得到的最终版本。

“又绿”,说明它以前也“绿”过一次,就是王安石第一次为相的时候,当时的宋神宗支持他进行变法。这是第二次起用他为相,所以就叫“又绿”。

为什么他要用这个“绿”字呢?是因为春风本来是透明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绿字,就让春风化无形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更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他对春风的感觉。

另外,这里的“春风”是一语双关,它既指现实中的春风,又指皇恩。但无论“春风”是实指,还是代指“皇恩”,这个用法都不算特别。

用“绿”字来写春风,在唐宋诗词中,同样是“泛滥成灾”的。李白、温庭筠等人,都用“绿”字写过春风。因此这个“绿”字用得好不好,才会在后来引发很大的争议。

王安石写诗,“炼”字是出了名的,这个事还被宋人收进《童蒙诗训》。书中教后学者向王安石看齐,“文字频改,功夫自出”。

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要用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表达效果(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