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戴荣里
自然波及人的物质所需和精神供给。最近在读自然主义作家的著作和反映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报告文学时,深有体会。同样是一片土地,人适应自然的需要,顺势而为,让阳光更温暖,大地更湿润,地膜覆盖就给类似西海固这样的土地带来土豆年产量大幅提高的变化。而在种茶的地区,对采茶时节的合理安排,利用现代技术,让淡季也旺起来,并不影响茶树的生长。查干湖的捕鱼节藏着先辈们对自然依赖的智慧,也藏有现代人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凡事具有自然主义思想,人就会适应规律、把握变化,做到游刃有余。
自然对人的影响是具象的,也是历史的。读一本文友的新作《川江博物》,作家把川江的历史遗存一点一点呈现出来。那里的山水、游鱼和岸边的野兽、船工,拉纤人喜欢吆喝的号子,历史在作家的梳理中本真的状态,这种接近自然的写作,更有利于走进读者的灵魂。文学创作,仅有真实是不够的,还需要抵达自然深处,让沉寂许久的美好情感得以唤醒,获得读者共鸣。自然是人类的依托,人吃喝拉撒睡离不开自然的供给,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身体生理所需的物质,也给人提供了精神参照系。文人墨客喜欢伤春悲秋,凡夫俗子也会从风霜雨雪中感受自身在人间生存的感觉。这种通感效应,移植到艺术创作中,才能引发人类对自然生存的思考。
卓别林是卓越的艺术家。他的夸张与滑稽,来自于对自然、社会的仔细观察。其让人捧腹的表演里,撷取的是司空见惯的生活浪花,完全可以称其为自然主义创作。卓别林的影片为什么能成为经典,至今仍深受观众喜爱?原因在于,其摸透了观众的心理,始终以自然主义的逻辑自洽,来演绎有趣的电影故事,极度夸张中又藏着自然的合理性。其作品中反映的哲理,对当下的人类,不只是教化上的意义。其作品涵盖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变迁关系的深度思考,是人类审美所要关注的亘古常新的话题。
我有一个学生是岳阳人,有湖南人的辣味,更有水乡人的品格。遇事不慌不忙且有耐心,善于宽容别人,与其交往,让我这个北方人感觉到十分舒服。观察一下你身边的同事,那些让人舒服者,与其成长环境关系很大。他们或许自幼生活在宜人的自然环境,山水文化塑就了美好品格;要么有良好家风,代代相传里有优秀的品质基因,自然的影响和自然的传递,无形中塑造着富有特点的言行。每个人身上的品质,反映着成长地域的影响、家族文化的血脉和社会形势的变化。笔者无意将每个人定位在出身论的原则框架之下,但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不仅渗透在生理层面上,也影响其精神向度的选择。一个山东人可能终生改变不了大葱蘸酱的饮食习惯,除了童年的饮食记忆深刻外,习惯成自然的惯性,改变着一个人的认知。
自然波及人类的言行,其意是人类的言行无时不在经受着自然的影响。飞鸟让你有飞翔的愿望,流水或许让你向往远方,冷风吹落叶也许会让你伤感,自然界的一切影响着人类的审美,也改变着人类性格,山水文化的不同塑造着南北方人的人格,人在无形中被自然改变着,又在悄然传承着自然的影响。体味人类言行中自然的力量,才是人正确认知自我、完善自我的基础。
偏向于城市建筑的作家,
动情于哲学思考的工程师。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2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