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列举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2 17:18:58

原标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贡献

阅读提示

**11月7日下午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始终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始终在为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而辛勤耕耘。中国式现代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为世界应对生态危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开辟了新的价值路向。

**11月7日下午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始终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始终在为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而辛勤耕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式现代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为世界应对生态危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开辟了新的价值路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中国方案

从生态发展史而言,生态文明程度与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密切相连,不同社会形态都生发与其相适应的生态观。原始社会的生态观是“依附和崇拜自然”,农业社会的生态观是“利用和敬畏自然”。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现代化的生态观是“征服和支配自然”。“一方面人们让环境成为随便被剥削品或商品被出售,另一方面又有人呼喊环境维护、自然保护。这跟使你生病,然后再为你治病是一样的道理。环境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人们遭受洪水、火灾、公害、垃圾、核废弃物等的危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生态容量不会大到无边无际的地步。如果一味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肆意攫取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迟滞整个现代化进程。孔子曾言“仁厚及于鸟兽昆虫”,而“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观点将人类看作地球的主宰,过度集中于人类利益,忽视、剥夺、侵害了地球上其他利益群体的权益,缺乏对环境的生态关怀,“土地共同体中那些缺乏商业价值的部分确是那些具备商业价值部分得以正常运转、生存的前提”。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中工业污染的致命烟雾造成近12000人丧生的悲剧、1956年的水俣病事件中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的肆意排放造成周边居民遭受公害病泛滥的困扰,这些都是在“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先发工业化国家所遭遇的严重环境问题,以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最终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社会的有序发展受到阻碍,政府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泛滥的公害病和失衡的生态环境也使得人的基本生存面临威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明人既不匍匐于自然之下,也不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与自然有机融为一体。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这就彻底消解人与自然的主与客、中心与边缘、上与下的等级结构,体现人对自然敬畏、尊重的友善态度以及与自然共生的一体化命运。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扩而广之到人的行动,就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自律,生成“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凝聚起共护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强大能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昭示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生态共同体理念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的传统思维,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被动局面。自然乃生命之母。自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社会发展壮大的根基。离开生机勃勃的自然,人类社会的一切创造都是无源之水。唯有留得青山,才能赢得未来。当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冲突时,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发展。另一方面,自然可以转化为蕴含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金山银山”。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提供高品质生态服务,运用生态技术将丰富的自然转化为高附加值、高影响力、高品牌价值的生态产品,绿水青山源源不断涌现更多更好的金山银山。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优美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以“美丽中国”和“美好生活”的交相辉映促进世界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积极的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保护看作辩证统一的整体,提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将生态平衡问题本身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推动,使得生产技术、产业基础具备生态友好的特征,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进而推动全社会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化的方向转变,建立良性的立体循环的生态发展体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现代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不存在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既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鲜明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独具特色的生态观。发展应该是“合理地调节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努力消耗最少的自然资源”,进而实现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发展。如何实现“合理地调节”,如何“努力消耗最小的力量”?这需要通过科学统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各要素,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给予经济活动、人的行为生态限制,不超越、维持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承受的限度中,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超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同于“绿色资本主义”抽象地讨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新时代中国努力在浩浩荡荡的现代化进程中,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求绿色发展的机遇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更好路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生态根基,以期在为人民提供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人民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这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参考路径。中国以绿色为底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新标杆,在中国走向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个新的引领人类发展方向的负责任大国的渐进演变过程中,遵循实践与认识辩证发展的规律,以点带面,在发展中做分布式调整,不搞一刀切,从各地调整中取得经验,总结集中下来,逐渐转型到科学发展、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转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

(虞海波为华北电力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室主任,余佳佳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提升研究”(23YJC710114)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妇女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