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历史悠久,雄伟壮观。历代人们以“岱宗、岱岳、太山、五岳之尊”等各种称呼来表达对泰山的崇敬之情。其中用“泰山”与“太山”的称呼最为流行。现在,一般认为“泰山”就是“太山”, “太山”与“泰山”同指一座山。其实,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在春秋以前,“泰山”与“太山”,是几座截然不同的山,它们泾渭分明,各有所指,不能混为一谈。
泰山十八盘
《山海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地理书籍。记载从远古至先秦地理、神话、风物等珍贵传说,保存大量古地质、地貌、地名资料,是研究先秦地理的必备书。在《山海经》正文中记载的550座山中,有一座山叫“泰山”,有两座山叫“太山”。《东山经》之首载:“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东山四经》载:“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涝水,其中多鱃鱼”。在《中山经·中次七经》中记载:“又东南十里曰太山。有草焉,名曰梨,其叶状如荻而赤华,可以已疽。太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役水。承水出于其阴,而东北流注于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山海经》中,“泰山”位于东方第一列山系,“太山”一座位于东方第四列山系,一座位于中央第七列山系。它们位置不同,物产不一,水流方向各异,是各自不同的山脉。晋代学者郭璞在《注山海经》中指出“泰山即东岳岱宗也”,清代学者汪绂在《山海经存》明确位于中央第七列山系的“太山”在河南郑州附近,“非东岳太山”。《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指出:《山海经》之“《东山经》西起今山东泰山,东抵成山角,北抵长山岛,南尽安徽濉河。《中山经》自首山经至七山经当今晋南豫西地”。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不仅“泰山“和”太山”不是一座山,而且,两个“太山”也不是一座山。
泰山斗母宫
从古文字的角度,虽然“泰、太、大”可以通用。但实际上,在《山海经》中,用在地名上,不仅“泰山”和“太山”不能通用,就是“泰山”曾用的别名——“岳山”及相关的“大山”等也都各有具体指谓,不能和“泰山”通用。《山海经》中记载着许多地方有以“太”、“大”、“岳”为名的山,如“大阿之山”、“太华之山”以及两次提及的“岳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哪?我们知道,“泰”、“太”、“大”、“岳”都表示“高大”的意思。从历史来看,世界各地的先民们都有崇拜高山大岳的风俗。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在《宗教的本质》中曾说:“自然是宗教的最初的原始对象。这一点,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证明”。在先民看来,各地的峻岭高峰都有神灵,它们能够保佑生命,可以祈求风调雨顺。因此,就用这些美好的词语赞美它们。以这些字词来给当地较高的山岳命名,这在当时是一个普遍状况,反映出先民的朴素心态。由于泰山处于华北平原东部,周边一马平川,相对平原,显得雄伟高大,加之泰山区域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先贤的大力推广宣传,泰山影响逐渐扩大,吸引力逐步增强,慢慢的包容了“山高大”的含义,以致“太山”、“岳山”退出原有所指的山岳而专指“泰山”,它们也由普通的名称逐渐变成一个专有名称,成为“泰山”的别名了。
中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