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神药:根据安神药的药性及功效主治差异,可分为重镇安神药及养心安神药两类。本类药主入心、肝经,具有镇惊安神或养心安神的功效,体现了《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晾者平之”,以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治疗法则。此外,部分安神药分别兼能平肝潜阳、纳气平喘、清热解毒、活血、敛汗、润肠通便、祛痰等。
养心安神药
养心安神药多为植物种子、种仁类药物,具有甘润滋养之性,性味多甘平,故以养心安神为主要作用。主治阴血不足,心脾两虚,心失所养之心悸怔忡,虚烦不眠,健忘多梦等心神不宁虚证。
服之主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可使志向远大,也就是强志不忘,用于治疗记忆力减退。宋《清异录》中将远志叫做醒心杖,明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称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
来源:远志为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春季出苗前或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取根部,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生用或炙用。本品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以色灰黄、肉厚、去净木心者为佳。生用或炙用。
相关名字:葽绕、蕀蒬、棘菀、小草、细草、线儿茶,小草根、神砂草。临床用名有远志、制远志、蜜远志、朱远志。
产地:主产于山西、陕西、吉林、河南、河北等地。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心、肾、肺经。
功效: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性状鉴别:
远志药材呈圆柱形,略弯曲,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老根横皱纹较密且深陷,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剥离者习称远志肉,不能剥离者习称远志棍)。嚼之有刺喉感。
饮片本品呈圆柱形的段,饮片切面中空,形如鹅管。商品由于集采加工方式的不同,而有远志筒(鹅管志筒)、远志肉与远志棍等规格。市场上按直径分为0.4cm以上,0.3-0.4cm中条,0.2-0.3cm规格。
以筒粗、肉厚、去净木心者为佳。
甘草汁炮制可降低远志对胃黏膜的刺激,增强远志之豁痰镇咳之效。蜜炙远志可增强其润肺止咳和安神宁志作用。生远志祛痰开窍作用较强,多用于痰阻心窍之证;炙远志化痰止咳作用佳,多用于咳嗽痰多;制远志其燥性减缓,药性平和,安神定智好。
主治病证:
1.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
本品苦辛性温,性善宣泄通达,既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能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适宜于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常与茯神、龙齿、朱砂等安神药同用;治健忘证,常与人参、茯苓、石菖蒲同用,如开心散(《备急千金要方》),若方中再加茯神,即不忘散(《证治准绳》)。
2.癫痫惊狂
本品味辛通利,能利心窍,逐痰涎,故可用治痰阻心窍所致之癫痫抽搐,惊风发狂等症。用于癫痫昏仆、痉挛抽搐者,可与半夏、天麻、全蝎等化痰、息风药配伍;治疗惊风发狂,常与菖蒲、郁金、白矾等祛痰、开窍药同用。
3.咳痰不爽
本品苦温性燥,入肺经,能祛痰止咳,故可用治痰多黏稠、咳吐不爽,常与苦杏仁、川贝母、桔梗等化痰止咳平喘药同用。
4.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本品辛行苦泄温通,可疏通气血之壅滞而消散痈肿,用于疮疡肿毒,乳房肿痛,内服、外用均可,内服可单用为末,黄酒送服;外用可隔水蒸软,加少量黄酒捣烂敷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化痰止咳宜炙用。
使用注意:凡实热或痰火内盛者,以及有胃溃疡或胃炎者慎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含皂苷,水解后可分得远志皂苷元A和远志皂苷元B。还含远志酮、生物碱、糖及糖苷、远志醇、细叶远志定碱、脂肪油、树脂等。
2.药理作用:远志有镇静、催眠及抗惊厥作用。远志皂苷有祛痰、镇咳、降压作用。远志醇有止痛作用。远志水煎剂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远志水浸膏对脑有保护作用。远志根水提物具有预防各种炎性脑病作用。远志皂苷有增强免疫、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抗菌、抗病毒、溶血作用。远志的甲醇提取物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远志粗提物有利胆、利尿、消肿作用。远志煎剂及水溶性提取物分别具有抗衰老、抗突变、抗癌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远志12g加60度白酒15ml浸泡片刻,再加清水一碗煮沸20分钟后顿服,每日1剂,治疗急性乳腺炎62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新医药通讯,1973,6:5)用远志、琥珀、石菖蒲、细辛、龙齿、桂枝六味药组成的远志琥珀散,治疗小儿遗尿,有较好的疗效(四川中医,1984,1:47)。另有用远志等治疗心肌炎、阑尾炎、小儿多动症、阴道滴虫等。
4.不良反应:据报道,远志内服致过敏反应1例,表现为舌及下颌部麻木,面部潮红,并出现散在性丘疹,停药后消失。另有1例,因工作中接触远志饮片导致过敏性哮喘。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2.《别录》:“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
3.《药品化义》:“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为小儿客忤,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昏自宁也。”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