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个维生素的发现过程中,有些化合物也曾滥竽充数被误认为是维生素,其中有的是出于商业利益故意的,也有是认知错的。它们并不满足维生素的定义:
“维持人类生命的必需微量有机化合物,须从食物中获得,少数可由肠道细菌产生。”
比如:
腺嘌呤,误作维生素B4;必需脂肪酸,误作维生素F;泛醌(辅酶Q10)误作维生素Q;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误作维生素S;睾丸酮,误作维生素T。甚至把西地那非(万艾可)也有人叫成维生素V了。当然,这些后来一一被纠正了过来。照理,维生素 D 也不应该被称为维生素,因为人体可以合成,应当属于一种类固醇激素。
还有一个叫的时间很长的“伪”维生素是维生素U。
维生素U,真名叫S-甲基甲硫氨酸。甲硫氨酸即蛋氨酸,所以它是比蛋氨酸再多一个甲基的衍生物。
该化合物具有抗溃疡作用,主要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也称抗溃疡因子。维生素U名字就是由“溃疡”的英文ulcer第一个字母“U”而来。
发现的故事
“维生素U”广泛存在于各种高等植物和动物中,甘蓝、莴苣、苜蓿和其它绿叶蔬菜中较常见。
最早是1948年,Cheney医生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新鲜的蔬菜中含有抗溃疡因子,当即将其命名为“维生素U”。1954年确定了它的化学成分。因当时主要提取自卷心菜(即包菜),一度也曾称作包菜素。由于结构简单,人工合成很方便。人工合成品是碘甲蛋氨酸或氯甲蛋氨酸。
发现维生素U的事情不复杂,但传说的故事很精彩。
说是从前在欧洲有个医生,他吃着肥美的烤兔肉,看到兔子吃的却只是些青草和丢弃的菜渣,心里过意不去。他为了改善兔子们的生活待遇,喂它们牛奶面包。谁知事与愿违,这些红眼睛长耳朵的小伙伴们越吃越瘦,后来竟至形销骨立,奄奄一息。这位医生大吃一惊,解剖了几只,无一例外都是胃溃疡!心想,反正它们活不成啦,随便扔了些卷心菜帮子给这些病兔吃。没想到奇迹出现了,病兔们两周后,又都肥壮了起来。医生又挑出兔子来解剖,发现溃疡面完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