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在大宋朝,你想当兵就是原罪
和上一个大一统王朝,宋朝的“前任”唐朝相比,无论是北宋和南宋,都是得了先天软骨病的。原因那就要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了。
宋朝建国初期的某一天,老赵组了一个酒局,把那些曾和自己一起搞革命的老弟兄们都叫了过来。大家都很happy啊,可是,喝酒喝到一半,老赵突然很感慨,“唉,各位老哥,别看我现在当了皇帝,我啊,还不如以前和你们打仗时高兴。我现在啊,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香。老哥们都带着兵在外面,这要是有一天,你们底下的兵也要你们做个皇帝,咱这日子还怎么过啊?”
带兵的将领们都是人精,听了这话,还不知道皇帝啥意思嘛。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纷纷表示,那行,这兵我不带了还不行吗?结果一顿酒的功夫,天下兵权尽收宋朝君主手里。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这么做是有理由的。唐朝的亡国,某种意义上就是因为地方官军权太大。将军权收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想造反,发现府库里连几杆枪都有没有,也就只好作罢了。
但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面,没了军权固然造不了反,也没办法保家卫国了啊。要知道,宋朝建国的时候,北面的辽国,西面的吐蕃,南面的大理国,可都在虎视眈眈。你把边防军一撤,那别人可就开心了。所以宋朝建国300来年,边境上的小摩擦就从来没断过,为啥?别人根本不怕你。
军权归中央已经有很大的隐患了,但是赵匡胤觉得还不够,还难以消除他内心的恐惧感。因为在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靠军事政变夺权称帝的情况,那实在是太多了,赵匡胤是过来人,怎么可能对武官放心呢。所以,除了夺军权,他还要在官制上打压武官。
赵匡胤和弟弟赵匡义两朝皇帝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从此整个宋朝,文官都在欺负武官。宋朝的名将不少,像《杨家将》里的杨业,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但是这些武将,生前都受尽了文官的气。更不用说那些被文官进谗言屈死的武将,那是数不胜数。
可以说,要是生在大宋朝,你想当兵,那就是原罪。皇上防你,大臣欺你,百姓怕你。这样的制度下,有几个人愿意当兵?就算愿意当兵,又会有多少人能舍得拿自己的命去保家卫国?所以终宋一代,在对外交战中,永远处于弱势。打不过金国辽国就算了,连西夏和大理都摆不平。这就是宋朝软骨的根本。
好吧,武官如此憋屈,那文官怎样呢?
3.重文轻武是国策,文官权力空前之大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在宋朝就是至高法则。在宋朝,文官的生活不要太爽。宋太祖赵匡胤曾给后来的皇帝们立下过祖训:不得*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什么意思?就是说,不能*文官,也不能*提意见的人。
整个宋朝,皇帝就没*过文官。最接近掉脑袋的苏轼,都被当时的皇帝宋神宗放过了。和后来动不动就搞文字狱的元明清相比,宋朝文官的权力是异常的大,他们也异常的敢做和敢说。很多宰相,都会连任好几届。有的呢,因为说错话被贬斥回家,但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皇帝请了回来。仁宗时的文彦博,历经四个皇帝,出将入相执政了有五十年之久。还有仁宗时的副相韩琦,在之后的英宗和神宗两朝,依然活跃在宋朝的权利中枢。
大家也能想象了,文官权力空前之大,很大程度上就会限制皇帝的权力。
在宋朝,皇帝想做什么,都要听从大臣们的意见。要是皇帝任意妄为,大臣就可以组团在大殿上和皇帝吵架。如果皇帝一意孤行发出圣旨,宰相可以不签字,中书省可以不发出。皇帝想推行新政,要先得到大臣们的赞同。要是不赞同怎么办?对不起,办不到。
宋仁宗曾支持范仲淹推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持续了一年半,就被反对派的大臣们搅黄了。皇帝连军国大事都决定不了,就更不要说婚丧嫁娶这样的小事了。咱们可怜的宋仁宗,娶了几个老婆,没一个是自己选的。
做个文官这么过瘾,导致整个宋朝人人都想当官。也因为这样,朝廷必须设置一大堆闲职,来满足整个社会对文官的渴求。文人的队伍一大,就不免有互相勾连、结党把控朝政的人。在宋朝的各个年代,任何一个小小的政治主张,都会引来一大波不同派别的人互相攻讦。到了最后,殿堂之上,为了私利打来打去的人,越来越多,真正想做事的文官,反倒觉得处处制肘。更要命的是,许多皇帝还乐于鼓励这种纷争,并把这些事当做所谓的“帝王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