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之名,最早出现在1876年上海当时最大 的报纸《申报》上。1876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年2月7日,《申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图绘伶伦》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京剧最重老生“,大家注意了,京剧这一词汇,在今天司空见惯,那时候可没有。所以,这个名词的出现在戏剧史上也是划时代的,也就是说,上海的文化报人,第一次改“皮黄戏”而提出了“京剧”这一词汇。
京剧(版权图片)
其实,京剧的成长,离不开宫廷的洗礼,文化人的参与,以及海派的不断革新和京朝派的沉淀传承,它们可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京剧能成为国剧,这些因素是缺一不可的。
网络上有些对戏曲十分无知的人常常说这种话:京剧凭什么叫做国粹?凭什么称为国剧?它只不过是北京人喜欢,其他地方,谁喜欢听京剧?白贴钱也没人听!
每当遇到这样的人,你还能说什么呢?无知者固守他的那点微末观念,真相放在眼前他也不明白,不愿意相信。
京剧叫京剧,它就是北京人听的戏呀,这叫什么话呀?叫京剧是因为它成长于北京,可是它的来源,并不是直接产生于北京,并且,它的发展也绝不限于北京,而是全国各地,就京剧因为地域而产生的特征派系,比如上海的京剧称之为“海派”,重庆称之为“外江派”,北京称之为“京朝派”,就很说明问题。京剧产生于南方的湖北安徽一带,那时候,北京人还听昆曲,听弋阳腔,听高腔呢,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京剧(以前叫皮黄)是个什么东西。
北京(紫禁城)(版权图片)
那么还有一些地方戏的粉丝,非要和京剧争个“高下长短”,说京剧不配成为国剧,京剧看的人少,现在喜欢听豫剧的人多,所以。豫剧就该是成为中国第一大剧种,叫国剧!
这叫什么话?一种艺术形式得看它有没有文化层面的东西,有没有内涵,这些没有或者层面很低的话,喜欢的人越多,它越不值钱,越没有价值。
豫剧只不过是从乡野村调而来,到现在它受大众欢迎也是它的俗,并且,在豫剧的发展阶段,艺术层面很多时候,都受到京剧的影响和帮助,文化层面上就是到今天为止,它也和京剧的没法相比,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京剧大师与他的豫剧弟子马金凤
那么我们再说说这个人数,有些豫剧粉说豫剧观看人数;喜欢的人数比京剧多,要是拿今天的这个数量来说,我也不反对,那么从剧种的传承这个时间来说,豫剧还是不能和京剧比。
中国的几大城市北京,沈阳,天津,武汉被称为是京剧的戏码头,那么全国整体来说,喜欢京剧的人数,绝对超过任何一个地方戏。另外一点就是因为京剧文化层面高,历代大师林立,表演精湛,可以讲近代中国戏曲的很多改革,很多地方戏都是在向京剧学习,比如戏曲的服饰,化妆等等,那么这些岂是今天的一些地方戏张嘴仍然是乡野村调所能比的。
“接地气”的豫剧演出
那么,还有一方面,就是样板戏的影响,当年全国京剧的八个样板戏,那些唱段基本上都是深入人心,地方戏那时候有没有都难说,更不要说比了。
那么再从文化层面上说地方戏就更无法相比了。京剧起源于徽调汉调,最早它也是属于“花部乱弹”的一种,谈不上有多“文化”也属于乡野村调,后来它进北京以后,受到宫廷的洗礼和文化人的青睐,所以文化层面直线上升,这一点,其他地方戏是没有这种待遇的。
文化层面上不去,只能靠弄一些老百姓喜欢的来争取观众,但土气,俗气,难以避免!看的人再多那是数量上去了,质量始终停留在取悦这一层面上,因此,没有文化品味上的高层次积淀,你看的人再多也不过是嘻哈打闹,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它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过去讲“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荷露团珠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