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上午,南师附中高一新生“科学盒子”答辩会暨学习成果颁奖典礼在南京市察哈尔路校区实验楼举行。据悉,“科学盒子”项目是南师附中特色的初高中思维衔接课程,基于与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的科学项目,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南师附中2023年“科学盒子”项目学习围绕10个探究课题面向全体高一新生开展,同学们借助便携式微型实验室进行了为期10余周的学习,经历了实验探究、合作研讨、撰写论文、科学海报、三轮评选、课题答辩等科研全过程。现场10个课题的小组答辩在实验楼三楼和五楼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研究课题涉及糖及糖代谢、海水淡化、智慧农业、热敏变色纺织品、海洋环境指标测量、微小能源采集、生物降解塑料等。
谢子墨和周子萱同学研究的课题是“免洗手消毒凝胶的研制与特性研究”,他们从消毒凝胶的组成成分、不同消毒剂之间的差异以及性价比等方面对消毒凝胶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研究发现,从使用成本上来看,乙醇>次氯酸>季铵盐>PHMB;从抑菌效果来看,次氯酸>PHMB>乙醇>季铵盐,综合评价凝胶性质、抑菌效果及成本,PHMB消毒剂制成的免洗洗手消毒凝胶最好。综合各种有效成分的优缺点,两位同学创新地提出了乙醇 PHMB进行综合配比制成消毒凝胶的方案。
“在做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在做比较不同有效成分抑菌效果的实验中,由于实验条件不够,温度无法控制,导致两次实验菌落相差过大,造成误差。但是其实这种条件正好可以模拟我们在不同条件下使用消毒凝胶的效果。在课题研究中我明白了困难不一定能阻碍我们,反而会启发我们的思维,打开我们的眼界。” 谢子墨说。
高一(13)班的黄西璟在发言中表示:“在我以往的既定认知中,科学研究是无比宏大的命题,是高度专业和理性而充满距离感的。别有洞天的‘科学盒子’看似寻常却奇崛。旅途之中,我被无数细节触动,讨论热烈的课题交流群中,面对同学们遇挫时的求助,老师们给出的不是‘操作标准’和‘规定答案’,而是悉心引导的一句‘不断探索与试错比知晓答案更有意义’的箴言。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是我对于科学盒子精神内核的理解。也许在将来,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会成为科研工作者,而科学盒子带来的科研体验,无疑将成为一种良性的参照和启发,为生涯规划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份来自附中的礼物更多蕴合了可供参考的学习方法和处世准则,在看似寻常的微末处细致入微,方能成就广阔而不寻常的未来。”
课题答辩评委郝怀宁表示,研究过程中,历经问题发现、团队组建、任务分配、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科研成果总结、成果汇报答辩等环节,面对未知的问题,同学们充分激发了自己的潜能和合作的可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对大家而言是综合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多元智力淬炼的过程。“科学需要知识,同样需要想象力。项目中,我们欣喜地见证,太多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在实践中迸发出来,太多团队和个人敢于冲破思维束缚,在创新的世界开疆拓土。2023年科学盒子将告一段落,希望同学们仍能积极多方交流,用科学视角观察世界,继续做真研究,深研究。”
南师附中副校长杨军介绍,“科学盒子”项目是南师附中特色的初高中思维衔接课程,基于与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的科学项目,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短期来看,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新环境的认同感,更好地融入高中生活;长期来看,能够为学生的爱好与特长提供生长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事事规范,时时思考”、深度钻研的思维习惯以及理性认真的科学精神,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希望这个盒子犹如潘多拉魔盒,既有习得知识之作用,还有激发兴趣之效用,也有转变学法之妙用,且有坚毅品质之作用。答辩会这一天也许是‘科学盒子’项目的句点,却也是附中学子科学道路的新起点,同学们从中收获的勇敢无畏的科学精神、严谨周密的科研方法、积极探索的科创意趣都将是这群栋梁之才走在科学大道上的有力助益。”
通讯员 周银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摄影 新华日报视觉中心 刘莉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