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生态旅游的形成、管理与持续发展不仅与生态旅游地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受所在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综合环境和“大气候”的影响。从此意义上讲,生态旅游环境实际上包括了生态旅游地的微观环境和区域上的宏观环境。前者是指旅游地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后者是指更广泛的、间接的外部宏观环境,是影响一个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背景和“大气候”,是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章节主要在探讨生态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基础上,重点阐述生态旅游微观环境,即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旅游环境。
生态旅游载体的来源生态旅游环境就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生态旅游发展所依托的自然、政治、生态、经济、社会、人文环境之间,按照生态旅游发展规律要求相互作用、有机组合而形成的综合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大环境。根据生态旅游发展特点可进一步划分为旅游宏观环境和旅游微观环境。旅游宏观环境主要是针对区域上的,可能是全国范围的,也可能是国际范围的,旅游宏观环境涉及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自然等五方面。John Swarbrooke和Butterworth-Heinemann(2012)认为生态旅游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亦即PEST环境理论。杨桂华等(2000)和陈玲玲等(2012)较早地提出了生态旅游系统的“四体”理念,并从生态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和生态旅游环境保育几方面,对生态旅游载体(或生态旅游环境)进行了阐述。
生态旅游环境分类生态旅游环境是一个决定生态旅游发展水平、高度和质量的前提,从生态旅游系统的角度,生态旅游环境就是生态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进而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所赖的基础和前提,或者是生态旅游产生和可持续发展的各种软、硬环境的综合。具体涉及生态旅游主体环境、生态旅游客体环境、生态旅游媒体环境以及旅游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相互作用、持续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其中,生态旅游主体环境同样包含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要素,尤其是生态旅游者的经济条件、教育背景和区域发展水平,它对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方式和旅游目标产生直接影响;生态旅游客体环境亦即生态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它直接影响着生态旅游客体的质量进而间接影响着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生态旅游媒体环境涉及一个区域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环境,直接影响着当地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纯粹性、真实性和持续性。上述各自环境没有明显的界和范围,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动态系统。
旅游微观环境特指旅游地或者旅游区所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所依托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涉及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等诸方面,总体而言进一步细分为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微观环境构成生态旅游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旅游主体与生态旅游客体之间友好互动的重要保障,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可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生态旅游承载力等概念应归属于旅游微观环境的范畴。
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范围的不同。微观环境特指旅游目的地或者旅游区所在地区或者区域,宏观环境则主要指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国内外环境,包括国际内外形势、旅游发展环境和趋势、国内旅游发展方针政策,以及所在省、市旅游现状和背景等;(2)对象不同。微观环境特指旅游系统中的旅游客体环境单一方面,而宏观环境则指生态旅游发展所依托的综合环境,包括旅游客体环境、旅游主体环境、旅游媒体环境和旅游载体环境四个方面;(3)内涵不同。微观环境特指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的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综合环境,更具体、更有针对性,而宏观环境则指特定时期旅游发展的大环境和大气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相对空泛和宏观。
生态旅游载体的本质特征生态旅游地(社区)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旅游地(社区)环境构成生态旅游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旅游主体与生态旅游客体之间友好互动的重要保障,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
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涉及地质地理、地形地貌、水文环境、气候条件、环境生态、动植物、土壤特质、区位条件等。可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生态旅游承载力等概念应归属于生态旅游地旅游环境的范畴;旅游地人文生态环境涉及旅游地所在社区历史背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自豪感、共同价值观、生活方式、人口状况、文化传统、教育程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态环境包括交通条件、通讯条件、经济状况和条件、城镇分布与功能、基础设施环境、投融资环境、竞争环境等。区域上的外部宏观环境可能是全国范围的,也可能是国际范围的,主要涉及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文化(socio-cultural)和技术(technological)环境(亦即PEST环境理论, John Swarbrooke和Butterworth-Heinemann,2012)。
生态旅游的产生、管理与持续发展不仅与生态旅游地环境(自然生态和社会人文)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所在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综合环境和“大气候”的影响。从此意义上讲,生态旅游环境实际上包括了生态旅游地(社区)的微观环境和区域上的宏观环境。前者是指旅游地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后者是指更广泛的、间接的外部宏观环境,是影响一个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背景和“大气候”,是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上的宏观环境又包含了国际大环境以及国家、省级、地市等不同层次的区域环境。显然,生态旅游系统中的生态旅游载体不只是指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而是指生态旅游系统实施实现过程中,为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互动以及旅游业(媒体)发展提供支撑保障的各种背景和环境要素的综合。
什么是真正的神态旅游载体?作者以为,生态旅游载体(即生态旅游环境)是一个决定生态旅游发展水平、高度和质量的重要前提,从生态旅游系统的角度,生态旅游环境就是生态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进而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所赖以发生的基础和前提,或者是生态旅游产生和可持续发展的各种软、硬环境的综合。具体涉及生态旅游主体环境、生态旅游客体环境、生态旅游媒体环境以及旅游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相互作用、持续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其中,生态旅游客体环境同样包含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要素,尤其是生态旅游者的经济条件、教育背景和区域发展水平,它对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方式和旅游目标产生直接影响;生态旅游客体环境亦即生态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它直接影响着生态旅游客体的质量进而间接影响着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生态旅游媒体环境涉及一个区域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环境,直接影响着当地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纯粹性、真实性和持续性。上述各自环境没有明显的界限和范围,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动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