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抒怀(散文)
文/刘培华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恰逢仲春与暮春交错之时,清明节悄然而至,天地俱生、四野明净、万物以容。清明即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万象更新、气候宜人、浓墨重彩而美好的自然节气,可踏青旅游;清明又是祭祀祖先、扫墓怀古、寄托哀思、追思铭记、淡淡悲凉而伤感的民俗节日;清明亦是在世和离世的亲人之浓酽的情亲日,能家人“团聚”,汇聚无数思念和情感,祭祖追忆先人,缅怀离世生命。清明节祭祖扫墓(民俗称“上坟”)是我国传统民俗,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文化、传承和责任。而我感知的清明,是心头的一缕烟,烟中飘荡着无尽的思念;是心头的一杯酒,酒中盛满了沉重的哀伤;是心头的一只船,船上满载着浓浓的挂牵。
又到一年一度风清景明时节,思父念母情愫如波涛汹涌,感慨良多,夜不成寐,继而打开电脑,草就成文,借此抒怀!
文人喜欢把清明喻作“清明是一首春雨淋就的豪迈感人的抒情诗,诗中有缅怀的敬畏;清明是一幅春雨浇成的淋漓多彩的水墨画,画中有祭祀的肃穆”。当思绪如行云流水般涌现,自己的心田就是一张宣纸,每个人都能挥洒出自己的情感,可以寄托哀思,也可以诉说离愁。而我所抒的是清明时节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和莫名的感慨!淡淡的思念,随岁月流转;深深的眷恋,荡漾在心怀;由感念而抒矣。父母双亲作古多年,唯有“阴节”方可“见面”“叙谈”。每逢清明、忌日、麦秋、阴历七月十五、十月一、春节等日子都要上坟,过寒食,杯中薄酒浸细壤。儿女乃至孙辈都要来到祖辈和父母墓前,砍枝锄草,翻沟培土,摆上祭品,点燃纸冥,相继跪拜,缅怀祭奠,祷告祖先亲人保佑。诚如人们常说:“只要子孙在,定有追悼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份对已故亲人的思念,虽然已是天各一方,但这份念想却始终将我们牢牢的连在一起。作为儿子,墓前祭悼父母本是尽孝之天职,然,愧疚的是我已多年未在墓前给父母上坟了。长年在外,没有回家给老人上过几次坟,无法回去为他们敬一杯酒,叩几个头,都是委托大哥大嫂替我在家“尽孝”。每当想起这些,自责和愧疚在心底蔓延开来,惭愧直至。远在他乡不能回家时,遥望家乡,感觉漂泊无依,身不由已,便在居住地家门附近十字路口,面对家的方向,烧上祈祷!恳请父母在天之灵给予宽恕。今日清明至,几多哀思,几多牵挂,几多泪行。爹娘音容今犹在,脑海里盘旋的字眼,尽是些伤感、别离、悔恨和后会无期,思也孤单,说也凄凉。清明沐浴暖阳,但阳春的风却阴冷的令我凄惶,街道两旁的花枝似在黯然流连当年的异彩,抽芽的小树无助而惆怅。愧疚砸伤了眼框,思念触疼了心房,任“冷风凄雨”将自己浇透,从上到下透着寒凉,由内而外诉着感伤。回望爹娘去了天堂的短日内,我每天都在仰望,只望得泪水成了汪洋;我每晚都在祷告,吴刚却撒下灰蒙蒙的光。我的心里装不下二老的坟茔,九泉之下的笑颦,怎能迎合为儿痛彻心扉的悲悯与凄凉。远在天堂的亲人,您可好?我们虽天涯永别,天各一方,但心中的那份牵挂,却心心念念,直达远方。您虽逝犹生,几十年来,儿子牢记您在艰难岁月的养育恩情,孜孜不倦,奋发向上,现吾辈也已是春华秋实,儿孙满堂,勿念万望。这些话,心存数年,只是心中默默祈祷,也没有时间成文,现借清明节写下这份牵挂,微递到天堂,用文字跪拜父母的亡灵:亲爱的爹娘,清明节到了,今天,为儿烧去我在这个世界里又一年的忧喜,承载着心灵的归宿,承载着岁月的研磨。父母地下有知,请护佑后代幸福安康。只有子孙后辈的兴旺发达,才是父辈和祖辈的期望和荣光!愿双亲和已逝的祖辈在天国里安息,愿家庭和家族的生者们幸福健康、繁荣昌盛!今夜,儿子期盼您能再来入梦,和二老说说话……
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家父家母都没“久病”而故,若真的是因久病而不愈而逝,心中或许会少些遗憾和悔恨。受当时经济条件、时间、精力和孝意识等因素影响所限,自己没来得及好好尽孝道,亏欠父母太多,想到这些觉得十分愧疚。总是一直强调说在忙、在工作、在挣钱,没空、没时间、顾不上,自我安慰的借口就是那时年轻、不懂、心智不足,其实就是孝心不够、无心、不孝!对父母,遗憾太多,难以释怀的有三:二老都没有去医院医治病逝家中;缺少陪伴,没有真正陪伴过双亲;未尽奉养义务,没有好好尽孝。最刻骨铭心是:爹临终没吃上“馋”的水煎包、没满足娘弥留之际想吃冰糕的愿望。这些,已成我终生遗憾和愧疚,追悔莫及,痛苦万分,至今无法释怀。每每想起这些,心里总是不舒服,无名的难受,时常自责、悔恨、谴责自己,吾为不孝儿。错过了不能重新来过,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祈祷,忏悔……
父亲1990年2月去世,享年76岁;母亲2003年11月去世,享年83岁;今年是父亲106岁、母亲101岁诞辰。这是今生今世难以忘怀的日子,去年,就有草书祭文之念,因故未能成行。此时我含泪写这篇短文,以示永远的愧疚和怀念。虚实在心,浓淡在情。虚,文不达意,实,真情告白;浓,源自纠结,淡,出于释怀。先父因病溘然去世,给亲人留下了不尽的哀痛和无限的遗憾。父亲去世,我没赶上,没能见最后一面。父亲在无家人在场的情况下,睡着走的,就一顿饭的功夫,安详离世。先父故前在陈庄医院(现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检查为前列腺肥大,住了几天院回家打针吃药治疗,父亲是病逝10年前(1980年)得的半身不遂(脑血栓),公费医疗,全额报销。这次疾病完全可以住院治疗,但因家人都“忙”无人陪床而回家医治。我姐姐是赤脚医生,在利津化肥厂做厂医,一直由她请假在家伺候父亲。那天早晨,我要上班时,临行我姐问爹:爸,您想吃啥?让安民(我乳名)给您买。爹用微弱的声音说想吃打包子(水煎包)。我走后,姐姐给父亲打上吊瓶,到外屋吃饭,等返回里屋时,叫了几声爸毫无反应方知父亲已走了,走得很平静、很安详、像睡着了……我上班后不久,接到邻居张振民兄弟从公社邮电局打到单位的电话告诉我:“哥,大爷不好,让你回来”。我接到电话,赶紧拿上早晨上班时顺路在陈庄包子铺买的水煎包(我怕等下班忘记买或到下午再买会没有了,所以上班时就顺便卖上了10个水煎包,想下班带回家给爹吃),匆忙骑上自行车往家赶。遗憾的是,还是晚了,爹没吃上……等我到家进院,帮忙的乡亲说,哭吧,孩子!此时我才意识到是啥事。我们姊们兄弟年轻时对父亲都叫爸,但我进门哭的第一声是“爹”,这一声此时才掂出、喊出“爸”与“爹”的差异和分量,哭出了我无奈的愧疚……一顿饭的功夫就阴阳两隔了!邻居们劝说:没受罪就走了,是他老人家修的好,早晚都走这条道,没受罪比啥都强。虽是这样说,但是我们还是心痛不已,伤心欲绝。
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就是陪伴。但每天为生活奔波,真正能陪伴父母的时间不多。父母健在时,聚少离多,一年见不了几次面,甚至几年不回家。长大离家后,从未正儿八经的真正的陪伴过父母,父亲走的早,更甭说。要说对母亲真正的陪伴也只有两次,严格来说就是两夜(逝前几天的晚上和娘“走”的那个晚上)。
父亲是当时全县为数不多的二等甲级残废军人,父亲离世后母亲享有烈士遗属待遇,每月有抚恤金,爹留给娘的福娘只享受了13年。母亲去世前在医院也没查出啥大病。那年我在青岛,接到大哥电话,说娘感冒好几天了,不见好,有空就回来看看吧。第二天我就坐长途车回家,到家后,看到母亲精神状态尚可,只是不太爱吃饭。晚上我陪母亲睡在一个炕上,我在原来父亲睡过的炕头,母亲在炕梢,与母亲聊天。我问娘“您感觉咋样?”娘说:“我恐怕是送老的灾”,我说:“娘,去医院看不是没啥大病吗?别胡思乱想!”我还和她开玩笑说:“娘!您是不是怕过年84岁这个坎?”娘说:“俺不怕死!”看到母亲精神状态挺好,除去吃饭不多,气力不足外没啥大碍,我自以为娘没啥事,第二天便和大哥、母亲告辞,离开家回青岛上班。那时已经有手机了,回单位没过一周,大哥打电话说咱娘快不行了!我赶紧打的到车站转了两次车回到家,看到母亲输着氧气瓶,已不很清醒,眼睛也看不见了,但我叫娘时她还能说:安民回来了?我问:娘,您想吃啥?娘说:我想吃冰糕,心里热。但那时时值严冬,家处农村,无法满足娘吃冰糕的心愿!娘平躺着喘气就困难,弥留之际,姊妹四人都在家,轮流抱着母亲(这也是我记事后和娘最亲的一次,当时很痛苦,但过后感觉真幸福,别样滋味),直到凌晨5点,母亲安详离世。那时我们家孩子多负担重,兄弟姊妹四人,父母这辈子不容易,吃苦受累,辛苦了一生,本该颐养天年,却没能真正享受应有的福分就都走了。唯一能自慰的就是爹娘终老时都没受罪;再就是我们是看着娘走的,是等着娘走的,是送着娘走的,是陪着娘走的……
时间长了,那种刚失去老人时揪心的痛楚似乎平淡了;可时间长了,思念的情感却越发悠长。思乡念亲,是人之本真,人之常情。父母在,家在,父母故,家虽存但味别样。有大哥大嫂守家,我只在有空闲时回家探望兄嫂。时过几十年,再次缅怀双亲,情感中增添了更多忧伤和怀古。所有的往事随风而去,待来年随春雨而归。
古云:“百善孝为先”,孝为善之首。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好的德行,孝敬父母也是儿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孝顺、尽孝,有多种形式、多种方式。何为孝顺,我的体会是:最大的孝大致莫过于三要素:听话顺从、照顾陪伴、奉养(赡养)送终。解读为:听话不淘气、顺从多如意、回家常陪伴、奉养尽义务、养老又送终、人生无悔遗。道理很浅显,但到真正明白懂得其真谛内涵,大都为时已晚,只留遗憾在心间。越老越怀古,越老越懂情,越老越动情。临近清明,我本就常思父母的心情更不能平静。爹娘音容今犹在,尤其在夜阑人静之时,父母那和蔼可亲、操劳沧桑的面容,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时常做梦和父母在一起。吾辈为人父母几十年,也早已有孙辈,时常训导子孙要尚德崇礼、感恩行孝。自己已奔古稀,我用64年的人生经历体会,借此机会以此短文顺告后人:《劝孝歌》里讲:“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对待父母的态度,决定人一生的命运,孝顺父母的人,世界才会对你温柔以待。不孝父母者,一生哀怨;善待父母者,一生无憾。为人懂孝最重要、愚孝不可取、尽孝在当下、行孝应及时、不孝为可耻。我的感悟如下:
一是,牢记养育恩。父母,养我们的从小到大,懂我们的喜怒哀乐。父母,是我们的阳光,照着我们来时的道路,也照着我们未来的归宿。我们在光阴似箭中长大,父母在日月如梭里衰老。父母生养之恩,比任何恩情都贵重,就像牛根生所言:“太阳光大,父母恩大。”金钱地位名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这辈子最重要的是亲情!人世间,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与孩子对父母的回报,永远难以画上等号。父母给孩子再多,总感到还有很多亏欠;孩子给父母很少,却说是孝心一片。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能给的,远远不及父母付出的千万分之一。父母恩,真的是每个人一辈子都还不完的恩。身为子女,无论走到哪,无论你干啥,无论穷和富,都要铭记那份恩情。应该在父母健在时好好对待他们、报答他们,尤其父母年老后。父母在世,作为儿女,今后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安乐晚年。父母期盼的只是阖家团圆,儿孙绕膝,不论富贵与贫穷,有钱没钱,只要全家人平安欢乐幸福就好!
二是,尽孝不等闲。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啥事都可缓,唯独尽孝不等闲!岁月无情,时光冷酷。孝顺父母,是人一生最不能等的事。父母在时,总以为来日方长,可以慢慢对他们好,回报他们的恩情。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去想,就能逃避过去的;很多机会,不好好珍惜,流逝后,永远无法重来。岁月不饶人,行孝需及时,趁亲人健在,珍惜孝顺的机会,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不要等到“那时”再后悔,切莫错过……
三是,少留孝之憾。有老人可尽孝也是一种福,只可惜,我早已无此福气!父母在,一切得失,都有见证与欢忧;父母去,所有荣华,都变得一文不值。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我的感受是: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对父母尽孝不留遗憾!然,可能大多都不如愿,难达十全,那些曾经的亏欠终究会成为遗憾。世上凡事只有当失去时才能体会到是多么珍贵,亲情亦如是。人生真正的尽孝终究会有或这或那、或多或少的悔恨和遗憾!对此我的感念颇深……
四是,祭祀弥生前。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孝顺,是生前的一日三餐与朝夕陪伴,而不是死后奢华隆重的丧礼与祭奠。人云:生前一次孝,胜过墓地万次扫。烧纸钱、贡水果食品祭品,只是一种寄托和慰藉意义所在,尽力而弥之。懂得感恩、追思逝者、缅怀先贤、为已逝亲人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也是一种孝行之为,且懂且珍惜。
五是,孝道要传承。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古有24孝之典故,今有全国孝道之模范。现代的年轻人应该尊古效今,秉承传统,将孝道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千百年前,古人叹惋清明,千百年后,今人祭祖敬贤。回忆为数不多的几次给双亲上坟,感怀至深:点点愁思,心头几多感慨;满腹哀思,万千悲伤凝聚;缅怀祈祷,悼念之情无限;酹酒敬香,心底弥漫惆怅;跪拜叩首,几番浓重哀愁。坟头添土寄哀思,烧香叩首敬孝心;清明忧思泛甚寒,思亲念母泪潸然;育儿立业情如海,念父感恩爱如山。一层板,两重天,不知哪里是何年?阴朝地府爹娘好,黄土坟茔绽杜鹃!今年清明,无论如何我也要回家给父母上坟。我愿:捧一把黄土,把悲伤掩盖;烧一沓冥币,将孝敬送来;洒一杯醇酒,与双亲酌饮;焚一炷炉香,给父母祭拜;叩一个响头,祝父母康泰。借一缕春风,吹走哀思的阴霾;撒一丝春雨,滋润忧伤的心灵;托一抹春云,把思念和哀愁挪开;敬一朵春花,把问候与祝福寄托;透一缕春光,让愧疚的心情释怀;借一处春景,让挂念和缅怀传递;借一片春意,将为儿祈祷转载……
提起清明节,人们的想象中似乎总有雨相伴,大抵是恰如其分的。清明时节,霏霏细雨,在这个悲喜交加特殊的日子里,点点哀思,寥作此文,遥祭双亲。也借此文与同逝亲人的朋友共慰!同时谨以此祭奠悼念为国捐躯的英烈!愿清明文化永传扬!只愿天国好,祭祖祈平安!愿逝者安息!
在此,也提醒广大祭友,要遵守国家政府清明祭扫的规定,文明祭扫,祭祀肃穆,保证安全!
成之
辛丑清明节写于黄河入海口鸣丁书屋
作者简介:刘培华,1957年出生,山东利津人;字,成之;号,三寿;笔名:乡隐居士,亦署:耕公;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毕业,高级工程师职称,长期从事企业行政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煤矿作协、山东省散文学会、东营市作协会员;《东营日报》特约记者,《中国乡村》杂志散文编辑;中国作家网、中华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人民作家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文学签约作家,金榜文化理事签约作家;东营市谱牒文化研究学会会员,《利津商业文化史话》编委,《百科拾珠》丛书编委,创刊《民建大厦之声》企业报刊任总编8年。自幼喜爱文学,散文见长,评论次之,偶涉诗歌、随笔杂文;作品发表于各大报刊和网络平台。个人喜好:文字写作,书画收藏,中国象棋,花卉养殖。
壹点号 乡隐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