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雪
作者:张实居
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对似枯禅。
忽惊夜半寒侵骨,流水无声山皓然。
赏析:
张实居(约1634-1713)),字宾公,别号萧亭,清代隐逸派山水诗人之一。出身于明末清初邹平城的一个官宦世家,其祖父张延登,明万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左右都御史等职;父张万钟曾任浙江府推官。其既无力反清复明,又不愿混迹于宦海,只能逃离尘世,以山水风光寄寓情感。于长白山下邹平中,居于大谷,弹琴咏歌,聊以自娱。诗盈千首,为内弟王士祯择其最者三百余篇,结集为《萧亭诗选》六卷,他的《答诗问》被编入《诗友传诗录》《续录》二书,收入《四库全书》传于世。
《雪夜》绝句,是一首即兴偶成之作。它维妙维肖地写出诗人在雪夜的感受和夜雪的神情,为典型的“起承转合”写法。
“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对似枯禅”。启首句平铺直叙,“小篆烟”因“斗室香”而添;承接句进一步解释,“似枯禅”者乃“灯前人”静对。
夜深人静,小小的房间里烟香轻轻飘起,这是一个充满温馨气氛的小房间,房间里充满薰香的气息,主人先闻其香,后见其烟,那袅袅香烟有如篆书般在空中上升着、回旋着、弥散着。房间里坐着的不眠之人,他对着一盏灯,拥裘而坐,仿佛参禅入定。“似枯禅”,当然不是真的进入禅定,而是那神态使然。
诗人没有交待这是个什么房间,也没有交待他干什么,你可以想像这是一间书屋,屋中主人焚香夜坐,可发呆、可闭目养神、可想着心事、可专心致志读书,总之他或神情专注,或心无旁骛,对周围的一切都无暇顾及,甚至忘记了冬夜的严寒。那种逃离尘世,寄情于山水风光的想象跃然句中。就如他在《园居杂咏》里写道:“悠然意自得,于世我何求”。过一种悠然自得的日子,心境平和,对于这个世界有什么可求的呀。
“忽惊夜半寒侵骨,流水无声山皓然”,转折句以“忽惊”二字,把主人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突然发觉自己置身于寒冬的深夜而寒气侵骨;结束句由“禅定”之前的有声变无声,青山变白峰。
二句之妙,在于写出雪夜的真切感受。唐代诗人韦应物在《休日访人不遇》中“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的名句,与此诗末二句异曲同工。沈德潜在《国朝诗别裁集》评此诗云:“不明点雪,读末句,神于赋雪矣。左司(韦应物)‘门对寒流’之后复见此诗。”
先是“忽惊”夜雪到来,神不知鬼不觉。“夜半”是一夜中气温最低的时候,积雪大都发生在半夜后,所以也才有了“寒侵骨”之感。如果主人原先就对天气很敏感,也便没有后来的惊奇了。在这一点上《夜雪》和《春雨》相通,随风“潜入夜”,积雪“细无声”。所以诗中主人公很久都没有发觉天降大雪了。直到夜半雪积甚多,气温骤降,不由自主打了个寒噤,方有所察觉。那前面二句原先被描写出的一种安静祥和而忘情的境界,在“忽惊”后荡然无存。这个转折有点猛,但对突出下两句的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那是对逃离尘世、以山水风光寄寓情感的反思。
诗人从“禅定”的状态中惊醒过来,回到现实世界。推窗朝屋外一看,对面的山峰白得耀眼,而门前的溪水已没有流水的声音。“流水无声”和“山皓然”写出了几个新鲜的发现,一是原来哗哗有声的溪流忽然变得“无声”了;二是对面的山峰也由“青黛”变成“皓白”了;三是流水无声、岁月无情,不禁意识到,其实自己的人生处境、人生选择,甚至对人生价值的体会,也在不断疑惑中产生出某些变化,犹如他在《答赵山人》中写道:“不独旁人笑,我心实自疑”。
(舜梁,朱顺良,江苏常熟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常熟市楹联研究会艺术顾问)
编 辑 | 刘 琼
微信公众号版权说明
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微信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
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欢迎投稿
网站投稿:tougao@dxscg.com.cn
报纸投稿:xcgbbtg@163.com
报纸投图:xcgbbt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