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30多年来,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汛情。”谈及两年前的黄河秋汛时,平阴县榆山街道人大工作室主任孙远征仍然心有余悸,“每天必须得去黄河大坝上走一圈,有时候回到家已经凌晨两三点了。”
历史上,平阴县曾多次遭遇黄河洪水。在平阴田山控导附近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记录着1958年7月、1976年9月、1982年8月、1996年8月四次洪水的水位、流量等数据。其中,1958年7月的洪水最为严重,黄河过境流量达到了12600立方米每秒,水位则高达40.09米。
1969年2月10日夜,黄河平阴段出现特大凌洪,正在大礼堂欣赏文艺演出的部队官兵接到任务,立刻前往现场抗凌救灾,舟桥营9位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被称为“黄河抗凌九烈士”。
如今,孙远征、周淑琴等黄河“守堤人”继承九烈士的精神,守护着黄河安澜。“守住了大堤,就守住了家!”孙远征说。
昔日涝洼地种出黄金米
金秋时节,济南市平阴县榆山街道田山村黄河湾家庭农场水稻收割进入收尾阶段,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部分地块已经开始犁地、旋地、撒化肥。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临近中午,农场主丁海涛仍然有忙不完的农活,他身材魁梧,戴着一副眼镜,身穿一身迷彩服,手上沾满了泥土,他在休息间隙讲述了自己种植“黄河大米”的故事。
今年47岁的丁海涛是土生土长的平阴人,他在黄河边长大,黄河堤坝是他孩童时的“乐园”,但在他长大后却只能选择背井离乡去“淘金”。
谁也摸不透黄河的脾气,这是留在家里的其他村民深受其害。一旦黄河“发脾气”,低洼易涝地段的庄稼,比如小麦、玉米灯就会颗粒无收。
如何从“土坷垃”里刨金呢?答案就是当地推行的“旱地改水田”,也就是把一般旱地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可灌溉”的高产水田。
得知该消息后,正在外地承包工程的丁海涛于2016年春天流转了村里的200亩土地,并注册成立了黄河湾家庭农场。“俺媳妇是南方人,她喜欢吃大米!”丁海涛称,这就是返乡创业种大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他种植的“黄河大米”也被乡亲们称作是“爱情大米”。
“晶莹透亮,芳香四溢!”由于种植土壤是弱碱性的黄河沙土,平时也是靠黄河水浇灌,丁海涛第一次试种黄河大米得到了妻子的认可。
如今,丁海涛流转的土地已经达到320亩,而“稻虾混养”的生态农业模式则让黄河大米变成了“黄金米”。“稻虾混养”大米的价格是40块钱一斤,而普通大米却只有两三块钱一斤。
“因为是绿色无公害种植和养殖的,大米和龙虾的经济收益都很可观。”丁海涛坦言,稻虾混养”的龙虾也比普通龙虾每斤贵十块钱,“之前一亩的产值就是2000多块钱,现在能到一万五千多块钱。”
“我们新试验的螃蟹混养也成功了,未来我们也想一水两用,种养结合,带动周边农户多发展黄河大米产业,提高老百姓们的经济效益。”对于未来,丁海涛已经有了规划,他的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可以说,黄河“守堤人”护佑大河安澜,而大河安澜则涝洼地变成了“宝地”,丁海涛也凭借稻虾混等农业新模式养绘出了新“丰”景。
黄河守堤人打造幸福河
无人机飞跃黄河大道,视频监控360度无死角,视频会议云端相聚……如今,黄河“守堤人”的“新帮手”也逐渐多了起来。
“前段时间公安部门靠我们的系统破获了一起案件,我们监控探头按的太多了。”提起智能监控,平阴县黄河生态产业发展中心综合科科长孙大伟笑着说,大到河势全貌、小至水尺刻度都能清楚地呈现在“智慧黄河”平台上。
据了解,平阴县黄河生态产业发展中心是山东省唯一一个承担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的政府机构,建设“智慧黄河”是该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
什么是“智慧黄河”数字化平台?孙大伟解释道,就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统筹县域沿黄40公里生态带的“空、天、地”多维感知手段,实现黄河防汛抗旱的智能预警,以及河道水情、水质、大气环境等信息的数字孪生呈现,“通过这些新技术,我们能够提前预判真实黄河的‘一举一动’。”
如今,沿着弯弯曲曲的黄河大堤,听着黄河涛声,抚摸岸边垂柳,行走在黄河生态绿色廊道,四季常青的苗木为沧桑的大堤增加了青春的气息。
“周末没事儿我们都会带着孩子到黄河边来玩,看一看,听听黄河的声音。”孙远征说,现在周末来看黄河已经成为平阴人新的生活方式。
“黄河原来是一条比较泛滥(成灾)的河,经常发大水,对咱们这片土地威胁挺大。”丁海涛说,经过治理以后,黄河被打造成为了一条“有益河”,“现在站在大坝上看黄河,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提心吊胆”到“岁岁安澜”,黄河“守堤人”守护的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他们将水患频发的黄河打造成了“幸福河”。在泉水的浇灌下,黄河平阴段的格桑花将开得更加艳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