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塘里开荷花
文/戴届全
荷叶塘坐落在巍巍的石牛山下,它既是一口塘,又是一个屋场,住着14户人家。
12亩面积的荷叶塘,徒有虚名,既没荷叶,更没荷花。据75岁的张公讲,在他年轻时,荷叶塘是有荷花的,并且每年还开得旺盛。后来荷叶塘多年未修,泥沙淤积,加上村民也不注意,死鸡死鸭、饮料瓶、塑料袋什么的,都往里面丢,荷叶塘就成了一个沤粪塘,荷花也就慢慢地没有了。
“你看,如今满塘都是‘革命草’……她还把扫屋灰倒到塘里。”
我站在张公旁,他指着塘对面正在倒垃圾的李大娘。
“现在全乡都在搞美丽乡村建设,我们这里也要搞一下……”
傍晚,张公的小儿子阿春跑运输回来,对张公说起了乡里一些村子村民投工投劳,自觉美化绿化家园的情况。
“好啊,我去发动,具体事情你们做……”
次日,张公就挨家挨户去发动,做工作,大讲美化环境、青山碧水的好处。
在李大娘家,张公坐下,喝了两口茶。“唉,如今,一些人把废物都往塘里丢,这塘里的水往下流,到宁乡、到长沙,还不是城里人喝了……”张公心想,李大娘的儿子儿媳在长沙工作,就这么一说,李大娘的脸霎时红了。
阿春向村里汇报了情况,争取了村支两委和市里驻村后盾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后盾单位支持10000元资金和5吨水泥。
“不就四五天吗!”阿春又说合邻村开挖机的好友阿秋,阿秋愿意无偿出动挖机,帮助清淤。
清塘开始了,荷叶塘在家的男女老少一齐上阵,阿春开动他的卡车,阿秋开动他的挖机,在衡阳打工的阿龙请假回来了,阿虎、阿牛更是争先恐后,大娘大婶端茶送水,只用了9天的时间,荷叶塘就彻底扫障清淤、塘基护彻加固,还栽上了14株垂柳。
张公发挥他的手艺,在塘的两角用松树、毛竹搭了两个凉亭,亭顶盖上厚厚的茅草,古朴典雅。
阿春从东湖塘跑运输的伙伴家里买回了150公斤荷种,把它们均匀地种到塘里;不知他又从哪儿弄来了一大袋花种,要张公播撒在荷叶塘周围的空坪隙地,分发给各家各户,要他们种在屋前屋后。
春回大地,塘基上的垂柳穿上了鹅黄色的新装,舞动着曼妙的腰肢,吸引着啁啾的小鸟,也吸引着欢乐孩子们。
荷叶塘如镜的水面现出了绿色,起初只一点点星绿,星绿慢慢长大,如同小孩子们的手掌,不几天,这些手掌就像小伞一样,比赛似地摊在水面,有晶莹的露珠在伞叶上滚动,煞是好看。
夜晚,荷叶塘成了青蛙们欢乐的舞台,它们有的坐在荷叶上,有的伏在荷叶下,瞪着圆溜溜的双眼,鼓动腮帮、拍打着肚皮,“呱——呱,呱——呱”的合唱声此起彼伏,一曲高过一曲。
“要清除杂草,合理密植,品种多样……”播撒的花种,长出了新苗,张公沿家沿户指导,有时还帮助种植。
仲夏,荷叶塘的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粉红色的荷花在这些大圆盘间冒出,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很快就要破裂,桔红色的蜻蜓停在上面,一动不动。南风吹来,荷叶如绿涛翻滚,一支支荷花随风摇曳,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
“荷叶塘里开荷花!”这件事就像长了翅膀,很快就传遍了全乡的角落,每天引来不少人看稀奇。
不久,从娄底过来一批写生画画的师生,他们20多个人围着塘基,支起画板。蓄着齐肩卷发、扎着冲天雀尾的男老师不时指点,这更吸引了看稀奇的村民。
画画的师生刚走,又来了一大客车摄影的,他们戴着鸭舌帽,扛着“长枪短炮”,有的对准石牛山,有的对准母鸡带着小鸡,更多的是对准荷花,“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节假日,或邀着同伴,或带着家人,从城里来这里游玩赏花、品尝莲蓬的人就更多了。
乡亲们从未变过钱的干鱼,山菌,插菜、粉丝等土特产,被来游玩赏花的城里人买走一空,辣椒、豆角、黄瓜等时新蔬菜也供不应求。张公做柴烧的一个树蔸,也被一个身穿红色衬衣的圆脸后生看上,硬要买走。
最开心的还是李大娘,她把嫁在外村的女儿叫了回来,在家里开了一个“荷花餐馆”,招待每天来游玩赏花的客人。有些时候,李大娘帮女儿扫地,洗菜,打打下手,但更多的还是拿着火钳,背着竹篓,在村子里捡拾着果皮纸屑……
戴届全,宁乡市农业农村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