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的来源和意义,世界读书日的来历10个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4 20:36:11

说起阅读在当下时代的意义,我首先想起作家毛姆的说法,即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因为在这个充斥无尽喧嚣与*动的现实世界中,我们太需要一方独属于自己的空间,静下心来翻阅书籍,走进那一卷卷宁静而激情的精神世界。尤其对于如今深陷内卷泥淖的广大师生而言,阅读变成了一桩多么奢侈而华丽的事情。

作家唐诺在《阅读的故事》中曾经提倡“无目的阅读”,即摒弃功利之心,随心所欲阅读,这自然是阅读的至乐境界,但是在阅读实践中,这几乎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读书方式。就我自己的阅读体会而言,“有目的阅读”的效率往往更高,我在探究“整本读经典”的三四年中,几乎每个月都要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去完成一个专题阅读的备课任务,尽可能多地阅读与所选经典书目相关的所有书籍。这段高强度的阅读经历几乎成为我一生中最为充实的读书岁月。现在蓦然回想起来,真有一种难以置信的意兴阑珊之感。

对于真正热爱阅读的师生而言,阅读本身或许就是其目的,它跟热爱听音乐或看电影一样,已经深深镌刻在你的生活方式里。我非常喜欢清代进士刘廷榆作的一副对联:“无事何须投笔起,此生原为读书来。”把读书作为人生的目的,而非人生显达的工具,堪称是对读书最高的赞誉。出版人俞晓群曾经写过一本爱书之书,名为《我读故我在》,更是将读书上升到人生存在论的高度,与陈日亮老师的《我即语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日亮认为,语文老师最好是性情中人,既博学多闻,还多情善感。语文老师的性情又从何而来呢?除了天赋才情外,无非就是多读书,读好书。黄玉峰老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执教的时候,曾经长期办过一份读书小报,刊名就叫《读读读》,由此可见他对读书的重视程度之深。培根在《论读书》中有一个经典论断:“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们在这里演绎一下:你所读的每一本书,都在无形之中塑造着你的性情和品格。故而读书,绝不是语文课上用来提高分数的手段,它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人生的目的。

理查德·加纳罗在《艺术:让人成为人》中有一种说法很富有启发性:“通过人文艺术,我们不止拥有一次生命……在人文艺术方面的涉猎越多,我们的知识面越广,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和别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成为无限的人,我们与无数人神交,可以以无数种方式综合他们多姿多彩的人生而活出异彩纷呈的自己。”个体的生命无论多么漫长,也终究有限。如何才能突破有限的肉体生命,在精神意义上成为无限的人?答案显而易见:唯有读书。

不过,在浩如烟海的人类精神文明成果面前,我们只能撷取属于自己的那一小朵浪花。踏入教坛之初,我曾有幸请教过陈钟梁老师,他赐给我“五个一”的语文教师基本功忠告,即写好一手粉笔字,讲好一口普通话,教好一节示范课,写好一篇小论文,读好一肚子杂书。如今过去了将近20年,前面“四个一”我自信做得还可以,只有这“一肚子杂书”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好了。原因无非是我个人阅读的兴趣太过广泛,广泛到每天坐困书房,都有一种无从下手的选择困难。近来我终于下定决心在未来3年之内,若无特殊需求,专心攻读古典文学领域中的词学,3年之后再另觅其他专题攻读之。

词之为学,于语文教学可能最为无用,略比元曲强些。但在庄子看来“知无用,然后可以为言用矣”。在常人看来最为无用的学问,于我而言常心有戚戚焉。我从小虽热爱学习,却迫于家计,几乎无书可读,逮至初中阶段,才有机会读到课外书。偶于课外书中读到南唐后主李煜之词,遂爱不释手,以至逐首抄录在笔记本上,日夜玩讽。大学读书期间,深受王国维《人间词话》启发,始于两宋名家词集逐一觅读之,而最钟情于周邦彦《清真词》和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参加工作之后,闲暇之余,又于清词名家多涉猎之,尤喜纳兰性德《饮水词》。20年来,对于穷治词学,始终难以忘情。可惜我之于词学始终是门外汉,故而在茫茫书海面前决定首先回归初心。3年不成,则以5年成之。希望借助这种阶段性专题阅读,每隔3—5年完成一次阅读的范式转移,逐次回归阅读的本心。

最近读董桥先生散文集《读书便佳》,书中记有一名越南老医生临老将所藏医学工具书全部转手别人,他偏爱的另一批书则要跟在身边直到最后一刻,他说:“那是慰藉,是寄托;人生流离,书是故乡!”这是最为动听的读书箴言。试问人生颠沛流离真如梦寐,却道此心安处终归是书乡!

(作者单位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2月28日第8版

作者:王召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