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选址在一所商场的地下室
供图:杨素秋
碑林区位于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市中心,因为宋代的金石宝库碑林而得名。在杨素秋挂职上任的2020年,碑林区23.37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居住了75.68万人,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按照国家规定,区县级必须拥有一座面积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图书馆,2020年年底必须到位。而原本规划的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档案馆为一体的碑林区文体中心,因进行文物勘探工作,不得不暂停建造。这就意味着,杨素秋接手的是一个限时任务,但建造的,却是一个临时的图书馆。
把工地变成图书馆,她们是彼此的战友
在占地只有23平方公里的碑林区,寻找一个合适的“3000平方米”并不容易。图书馆需要摆放大量书籍,因而承重能力格外重要。几经平衡之下,商场地下成为了这座临时图书馆的最优之选。
图书馆的主要筹划者除了杨素秋,还有碑林区图书馆的馆长。馆长姓宁,被同事们戏称为“老实得像个老黄牛”。除了图书,建一座图书馆要有装修、要有家具和电器,还要运营,但是在后几项上,杨素秋和宁馆长都是外行。面对这些新挑战,初来乍到的杨素秋与“老黄牛”宁馆长一起查资料、写参数,和不同商家讲价、周旋。为了把一个“破烂”工地变成图书馆,她们只有充当彼此的战友。
杨素秋和宁馆长共同筹划图书馆的运营
供图:杨素秋
资金是第一道坎。杨素秋当初以为的用来“买书”的巨款,实际上要负担从装修到选书六个大类的费用,一下显得捉襟见肘。装修经费有180万,看起来并不是个小数字。但是图书馆面积有3000平方米,场地还要达到消防要求,分摊下来每平方米的预算不到600块。
数不完的琐事是第二道坎。挂牌和搬家具得找城管,运送书架也需要特别安排时间——因为位于市中心,载重的大卡车只能在半夜12点到凌晨5点进城。用杨素秋的话说,自己原来就是个“书生”,整天和词语文字打交道,毫无建造经验。在半年多筹备图书馆的时间里,她事事亲力亲为,没有人做的事情就自己动手。
杨素秋亲自设计的儿童阅览区
供图:杨素秋
作为一间临时的图书馆,装修自然要从简,墙壁也只用得起“大白墙”。杨素秋想做个儿童阅览区,在一堵三米多高、十米多长的墙上加墙绘。承包商不愿意承担设计费用,于是杨素秋自己上手绘制设计图,“画的兔子被说像只狗”。她又想到,小孩子喜欢坐在地上,便在网上下单了蒲团,参考网上的设计画了个两层的波浪形台阶,向承包商强调要“活泼一点”。但她的透视图一开始就画错了,设计师压根没看明白。
杨素秋原来以为,克服了这些琐碎的、具体的困难,难关就算过去了。但是当选书开始,她才意识到,真正的难关才刚刚开始。
一间位于商业区的图书馆,也是一所免费的儿童托管所
在图书馆界,有“馆配”这样的专业说法:图书馆接受出版商、馆配商的内容服务,由馆配商提供符合预算标准的采样书单。
杨素秋第一次拿到这些中间商的“馆配”书单,“啼笑皆非”是最大的感受。书单里不仅有大量书评网站查无此书的“鸡汤”书籍、《某某河流农垦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如何做一个美丽的女人》这样的滞销书,还有题为“某某酒业文萃”、“某某委员履职风采”等有滥竽充数之嫌的书目。杨素秋觉得这些书单匪夷所思,书商却告诉她,要填满3000平的图书馆,需要大概8万本图书,而杨素秋想要的书进价太高,如果按照她的要求选择,要不没有利润空间,要不馆藏会减少。
杨素秋决定跳过馆配书目的限制,自己选书,买少一些、精一些。
杨素秋亲自为图书馆挑选了共三万册图书
供图:杨素秋
她将书籍分为四种:一种是品质好的经典书目,一种是质量不错的畅销书,还有一种是极小众的经典书目,最后一种是“烂书”——在她看来,书商提供的书单,很多都是没有阅读价值的“烂书”。作为一座区设的图书馆,杨素秋认为“经典”和“畅销”是首要的标准。她的选择考量了几个因素:搭乘西安地铁二号线往南坐5站,就可以到达藏书达到几千万册的陕西省图书馆;碑林区图书馆的选书经费有限,如果选择太小众的、太专业的书籍,不仅占用经费,也与其他图书馆的馆藏重复。“我还是希望图书的借阅率尽量要高,借阅率高,说明这个图书馆能更好地服务于区里的群众需求。”
畅销书目可以从各大网站的榜单上摘选,经典书目得自己慢慢挑,对于文学博士出身的杨素秋,这并不算是一件难事。开馆之前,她加班加点选了一万种、共三万册图书。在儿童阅览区,杨素秋特意购买了立体书。打开封面能弹出立体结构,好玩有趣,孩子们感到很新奇。立体书成本贵,一本就要近百块钱,但是杨素秋觉得,如果不是在公共的图书馆,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能永远不会接触到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