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庆。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年画曾是农耕时代一项重要甚至必备的“年货”。威武而又祥瑞的门神,欢乐和谐的戏文故事,寓意吉祥的鲜艳画面,装饰在人们的家里,给人带来安慰、鼓励、希冀。为年助兴就是为生活助兴。
湖南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至今保留着几百年前印刷年画的古老方式。一张年画的生产从一棵竹子长成开始。春天,当地老百姓从附近山林砍竹手抄造纸;夏天,工匠用凛冽的刀锋雕刻木版;秋天,艺人在百年老作坊里手工印制年画。一张年画的生产节律,与大自然的四季同步。2006年滩头年画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龙年春节前夕,澎湃新闻记者来到滩头镇,从滩头年画印制、雕刻、造纸三门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视角,追寻这一农耕文明的遗迹,以及记录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之路与当下生存状况。
李志军的手工作坊。 澎湃新闻记者 谭君 摄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木版年画以楚文化神秘、古拙、火辣、夸张的特征在我国年画艺术中独树一帜。滩头年画二十多道工序的手工印制技艺令人惊叹,而承载年画的原生土纸是它区别于其他年画的重要特征。滩头自古素有“纸都”之称,至今仍保留着《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斩竹造纸手工艺。从一棵竹的生长,到一幅木版年画的呈现,在一个地方“一条龙”完成年画制作的现象,在全国年画产地也罕见。
作坊:“恍如进入陶渊明的桃花洞”
几乎所有专家谈到滩头年画时,都会提到滩头的原生土纸,这是一种保留着古老的、手抄方式制作的竹纸。独特的纸张使得滩头年画区别于其他年画,而具有独特的画面风味和文化内涵。
2016年李志军在伐竹 杨抒怀 摄
在高腊梅年画作坊,我们请作坊的老师傅胡菊花,帮我们联系手抄纸艺人。她拿出手机,拨打了李志军的电话。2014年,滩头竹纸制作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李志军成为滩头手工抄纸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接电话的是一个女人,“老板娘,生意忙不赢吧,这里有澎湃新闻的记者想去你那采访。”胡阿姨大声说。
“老板娘”这个称呼,让我一下没反应过来。这是指李志军的夫人。李志军作为高腊梅年画作坊土纸的“供应商”,被称为“老板”,其实也很正常。只不过,我沉浸于这门手艺的古老方式中,而忘记其当下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