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与离别就结下了深深的渊源。柳枝青翠柔软,随风摇曳更给人多情婉转的印象,唐朝诗人刘禹锡就曾有诗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那么,为何在传统诗词中,柳象征着别离呢?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特别的内涵?今天,王和尚就从训诂出发,来发掘一下,柳背后的文化内涵。
来跟随王和尚,在传统文化中来一次探险吧。
01:文字探秘:柳代表着黄昏和死亡,也代表着愁绪和伤感根据清朝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考证,柳字的读音得自“酉”,酉在十二时辰中,指下午五点至七点,即日落时分。这一点在更早文献中得到了验证。
在《尚书·尧典》中,有一句“宅西,曰昧谷”,昧即冥之意,太阳落山而世界变得昏暗,此山即“昧谷”。而在《淮南子》中,日落之地又称为“蒙谷”,原文是“(日)至于蒙谷,是谓定昏。”蒙昧都有昏暗不明之意,因此太阳落山之时,蒙昧开始笼罩。
△ 日落之地就是柳谷
有趣的是,郑玄在为《周礼》做注解时候,特地指出,“昧谷”即“柳谷”。因此,柳谷就是日落之处。我国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作注解说“柳者诸色所聚,日将没,其色赤,兼有餘色,故云柳谷”。
因此,从文字演化渊源上来说,柳既代表着日落的时刻和地点,也有色彩斑驳之意。王充在《论衡》中也写道“日旦出扶桑,暮入细柳。细柳,西方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种桑,后不种柳,院中不种鬼拍手”,都有规避死亡之意,桑,音“丧”即死亡,而柳则有更明确的死亡之意。
△ 死亡和离别都容易让人伤感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柳代表着日落,由日落又引申为死亡,《康熙字典》中记载“丧车为柳”。死亡从来都让人感伤,而离别一样让人难过,故而柳就与离别产生了不解之缘。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其中饱含的伤感痛悼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02:诗歌探源:边关哀苦之歌《折杨柳》,变成离愁别绪的代表既然柳代表着离别的哀伤和死亡的痛悼,在诗人笔下“折柳”这个典故就开始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