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谈吃素,吃素的人怎么补充蛋白质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6 04:05:33

南怀瑾老师被人称为国学大师易学大师,学问涵盖儒、释、道、医卜天文、诗词歌赋等。据他的朋友说,每天下午2点以后到晚上10点以前是他的工作时间,接待客人,处理事务;10点以后他开始读书写作,一直到凌晨7点才睡。生活忙碌而充实,身体却少出现疲态,让人不禁称奇。如此健康的身心状态和南怀瑾独特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南怀瑾谈吃素,吃素的人怎么补充蛋白质(1)


饮食上“微薄清淡”
南怀瑾的饮食比较有特点,用他的话说,叫作“微薄清淡”。何为“微薄”?南怀瑾的饭量很小,中午只吃少许自家厨
房炒的、略放些盐的花生米,晚餐一碗稀饭,碗很小而且盛不满,稀饭通常是小米红薯稀饭。有一次朋友送来几个南瓜,他喝南瓜稀饭时,边喝边赞叹道:“这个稀饭不错。”秋天凉了,南怀瑾便喝薏米小米稀饭了。南怀瑾曾在美国旅居3年,中午吃点面包,晚上食面一小碗,仅此而已。一次讲座时,有人问:“饮食方面应该是饿了再吃,还是定时定量?”他答:“普通人觉得饿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饿,胃里的东西还多得很。因为普通人习惯把胃塞得太满了,胃部稍稍空了一点,他们就觉得饿了。普通人平时吃三餐,半餐不吃。饮食之道就是牢记四个字,‘少吃多餐’。饿了就吃一点,量要少。”
何为“清淡”?南怀瑾是禅学大师,饮食上受佛教的影响,以素为主。晚餐最常用的是稀饭,有时用些小菜佐餐,如辣白菜、桂林豆腐乳、镇江酱黄瓜以及湖南的酿豆腐和宁波的盐水笋等。南怀瑾的学生和家人也会想法给他换换口味,一个学生给他带来云南的酸菜,晚餐就有酸菜汤上了桌。南怀瑾尝了两口,连声赞道:“这个好。”他连吃了两碗酸菜汤泡饭。南怀瑾是浙江人,却喜欢北方的面食。他在香港时,吃过一次白菜馅水饺,觉得很好吃,连吃了十几个水饺。他的学生知道了后,也准备了一小盆素馅,包饺子给南怀瑾吃。馒头、花卷、烙饼等面食,他也都爱吃。他的学生时常给他带些台北的馒头和豆沙包,馒头雪白松软,豆沙细绵香甜,有时晚餐就吃上一个馒头或一个豆沙包。
当然,南怀瑾也不是完全吃斋的。用他的话说,“所谓的吃斋、吃素,真正的意义却是斋心、素心的意思,就是随顺果腹,好比你虽然不吃荤腥,但挑三拣四,如喜欢豆腐,讨厌玉米,就算不上吃素。”因为南怀瑾没有出家,所以还是会吃荤的,只是比较少而已。

南怀瑾谈吃素,吃素的人怎么补充蛋白质(2)


坚持睡“子午觉”
南怀瑾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即4小时)。令人诧异的是,他非但没出现“睡眠亏空”,反而神康体泰。仔细推敲,原来南怀瑾睡觉的两个时辰并非随随便便,而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子时(23时~1时)和午时(11时~13时)。他健康的奥妙全在坚持这“子午觉”。
“根据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浪费时间。没有哪个人不做梦,至于醒来觉得自己没有做梦,那是因为他忘记了。通常一个人睡两个钟头就够了,为什么有人要睡七八个钟头?那是你赖床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练功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夜晚则要在正子时睡着,五分钟等于六个钟头。这与宇宙法则、地球法则、易经阴阳的道理有关系,而且你会感觉到,心脏下面有一股力量降下来,与丹田的力量融合,所谓‘水火既济’,这样睡眠就够了。所以,失眠或在夜里熬夜的人,正子时的时刻,哪怕二十分钟也一定要睡,睡不着也要训练自己睡着。如果正子时不睡,到了天快亮五六点钟时,你又困得想睡,这时如果一睡,一天都会昏头。”南怀瑾颇有见解地说。如果真睡不着,南怀瑾还总结了他常用的三种睡眠法:
1.睡觉前简单压腿,然后在床上自然盘坐,两手重叠放于腿上,自然呼吸,感觉全身毛孔随呼吸一张一合,若能流泪打哈欠效果最佳,到了想睡觉时倒下便睡。
2.仰卧,自然呼吸,感觉呼吸像春风,先融化大脚趾,然后是其他脚趾,接着脚、小腿、大腿逐渐融化。如还未睡着,再从头做。
3.入睡快的人可右侧卧,右手掌托右耳。右掌心为火,耳为水,二者形成水火既济,在人体中形成心肾相交。久之,养心滋肾。

南怀瑾谈吃素,吃素的人怎么补充蛋白质(3)


不能忽视自己内心的“宁静”
南怀瑾养生很重视一个“静”字,他说:“世界上的人们拼命消耗能源和资源,拼命追求享受,等于在加快消耗生命。所以,保持健康长寿,必须要学会‘静’。”
他用道家老子的话告诉我们修养方法:“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意思就是把自己的身体活动的功能宁静下来,完全恢复到婴儿的状态,脑筋是清楚的,是快乐的。
以前的宗教,人跪在那里祷告一下,或者坐在那里,心里宁静一会儿,烦恼就解除了。再譬如人生病了,必须要去医院。不是医院的医生用药物把你治好,而是靠你自己休息过来的,药物只是一种帮助。这些道理,都说明静态的重要。
“真的静态,是身心彻底宁静下来,没有思想,但不是睡眠。身体绝对健康,才达得到这种程度。当你想静下来却觉得思想很乱,尤其是年纪大的人就要注意,你可能已经进入病态的状况了。”对此,南怀瑾特别提醒老人们不能忽视自己内心的“宁静”状态。
为了更好的进入“宁静”状态,南怀瑾选择打坐。打坐是口头称谓,实际叫坐禅,也叫正思维修,还有行禅、住禅、卧禅等称谓。不过他并不拘泥于照释迦牟尼佛一样盘腿打坐,而是随意的打坐:“打坐只是个形式,而真正的在于内心,譬如一杯水,乱搅动的时候,是看不清楚的,沉淀下来就能看透了。”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能够以“宁静”的心来面对一切,遵循内在规律而不动摇,这就是南怀瑾健康长寿的一大智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