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就完全不同。
明朝是内部崩溃的,就如同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一样。
中国历史上存在四次小冰河期,分别是商代末期、汉朝末期、唐代末期和明代末期。
明末正好位于最后一次小冰河时期,出现大面积的天灾。
明朝政府也陷入腐败和混乱中,根本无力救灾,导致农民叛乱。
全国都很残破,国家经济崩溃,连基本的军费都无法维持。
如果没有外敌满清,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司空见惯的改朝换代。
中国历史的朝代经济规律,就是这样的。
王朝初期人口稀少,耕地较多,农民大多拥有自己的土地,官僚、贵族、地主也掌握部分土地。人少地多,无论农民还是地主都有足够的土地,可以实现共存的局面。
但是,中国长城以内的土地是有限的。几十年后人口激增,农民的土地不够了,即便大量开垦荒地也不能应付大量的人口。
同时,官僚、贵族、地主开始利用权力和财富聚敛土地,形成大面积的土地兼并。作为一个农业王朝,农民没有土地也就无法生存。
在每个王朝中后期,都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人口非常多,耕地总面积达到历史顶峰,粮食总产量也高得惊人,似乎国家欣欣向荣。实际上,此时达到国家的临界值,人均粮食是大大减少的。
清朝初期的人均粮食产量,在1665年康熙时代初期为1183斤,当时到1700年康熙晚期为1245斤。
随后就开始下降,康乾盛世最后一年,1795年嘉庆皇帝上台时,人均粮食为867斤,减少了很多。
从1665年到1795年,满清粮食总产量从1160亿斤,提高到2500亿斤,增幅明显。
无奈人口增加速度更快,所以人均粮食反而大大减少。
这就是王朝的关键时期!
此时中央政权进行变法,减少农民的土地压力,或者像宋朝一样通过对外贸易减少农民的压力,王朝就可能中兴一段时间,比较迟的进入崩溃期。
遗憾的是,王朝或早或迟都会陷入这个崩溃期。
这个崩溃期大多是遭遇连续的天灾,比如中国历史上四个小冰河时期,要么就是强大外敌的入侵,导致耗费巨额军费应付。
人多地少的矛盾,已经无法解决。
尤其是天灾下出现大量老百姓饿死的情况,王朝政府根本是无力救灾的。比如满清光绪时期的丁戊奇荒,3年饿死了1300万人,2000万人逃荒到外地。这场特大旱灾遍及北方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时间是1875年。
饿死上千万人口,还是在清王朝国内稳定时期,又可以通过海外贸易购买粮食,足可以想象更久远的中国古代是什么局面。
古代的老百姓眼见横竖都是死,必然会起来反抗,这就是农民起义了。
农民起义的真正意义,不是说推翻了原有的朝代,而是在连续不断的天灾和战乱中,导致全国人口大减,甚至出现千里无人烟的情况。
唐朝鼎盛时期,人口高达8000多万,经过黄巢农民起义以及五代十国的战乱,北宋建立的时候人口才3000多万。
同样的道理,明代人口鼎盛时期近2亿人,到了满清建立后的顺治时期,人口才1.2亿。
通过农民起义和战乱造成的人口锐减,王朝再次实现了人和土地的均衡,开始另一个循环。
而北宋根本没有到这个阶段,只是明朝达到了。
明朝是从内部崩溃的,如果没有满清存在,就会是常见的改朝换代,由李自成或者张献忠建立下一个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