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缸养马藻正确方法,金鱼缸除藻最好的方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6 11:23:41

作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陈望衡

天姥山,唐朝之前谈不上名山,查史籍,唐朝前,独立的山记是没有的,仅徐灵府在《天台山记》中提到它:“自天台山西北有一峰,孤秀回拔,与天台相对,云天姥峰。”然唐以后,此山名闻遐迩,咏天姥的名篇佳作层出不穷,何故也?乃是因为李白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此诗堪为李白的代表作。李白好诗太多,存世者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何以见得《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代表作呢?当然,李白的代表作不只一篇,李白诗涉及诸多领域,差不多每一个领域均有代表作。而在山水诗领域,在笔者看来,能够作为代表作的为两篇。一篇是《蜀道难》,另一篇即《梦游天姥吟留别》。

两首诗如双峰并峙,直插云霄。前者咏西部山水,后者吟东部山水。前者着意写雄,写险;后者则用情写秀,写美;前者多实景写真,后者多梦境想象。诗人的情感,前篇多咨嗟,多感叹,多愁伤;后篇则多赞赏,多爱恋,多惊喜。

两诗就描绘的对象来说,可以说是中国壮丽山川的概括;而就诗人的情感抒发来说,可以说囊括了诗人壮丽情怀的两大基点:奋发雄强和婉约浪漫。

当年轻的李白从家乡四川向着长安奔来,精神气概全然是奋发雄强。高耸入云、险峻无比的蜀道于他又算得了什么呢?他的目的地是长安。长安既是唐帝国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功名利禄之所在,理想抱负之所在。然而,当他好不容易越过千山万岭,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长安之后,理想全破碎了,唯一还留下一丝彩霓让日后多少有点慰藉的是:他还是见过皇上,给贵妃写过歌词的,更重要的是,也曾傲气地让权倾朝野的高力士为他脱靴……然而,这又算得了什么呢?终究没有做过一件利国利民的事业。李白只得悻悻地离开长安。

然而,他还有梦!

在浪游齐鲁之后,他告别朋友,决定南下逐梦而去。出发前,他做了一个梦,这个梦是畅游江南天姥山。他将这个梦写下来,这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整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个梦,梦中的他,一反向来的奋发雄强,纵情地婉约浪漫!

因为这个梦,本为天台一峰的天姥山成为堪与天台相媲美的名山。

因为这个梦,寂寂无名的浙东小镇剡东(新昌)成为日后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诗人们络绎不绝而来。据后来统计,来过浙东的诗人多达450多位,这其中有杜甫、孟浩然、皎然、刘禹锡、刘长卿、白居易……而著下的辉煌诗篇多达1500多首。难怪人们说,一条唐诗路,半部全唐诗。

李白是否只是梦游,而其实没有来过天姥?这一观点,已经为他自己的诗作所否定。《别诸邕之剡中》一首堪为铁证。此诗云: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有学者考证,李白曾三次游历越中,具体为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天宝六年(747)和肃宗至德元年(756)。当然,也还有不同的意见,并非定论。

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李白已经白纸黑字记下一个梦,一个中国最为伟大诗人的奇梦,一个中华民族的美梦,一个让全世界人永远传诵的大梦。

我们来了,沿着李白的足迹来了,走的就是唐诗之路。

李白的足迹是筑梦,我们沿着他的足迹是寻梦。

寻梦的第一站是桃源村。这是位于天姥山腹地的一座小山村,一条山溪将我们引入村。村口有大树,遮天蔽日,真风水树也!进村,又看见两株大樟树,根部相连,相近相依,人称夫妻树。陪同考察的当地文史学者说,著名的“刘阮遇仙”的故事就发生在此。

此故事最早为南朝作家刘义庆所记,载《幽明录》。这个故事以前我是读过的,不想就发生于此。故事是美丽的:

汉明帝时,桃源村的农民刘晨、阮肇进深山采药,不想迷路了。他们又饥又渴,极度困扼之时遇上了一群仙女。仙女引路,他们来到一座“铜瓦屋”,受到主人热情招待。“酒酣作乐”之后,刘阮二人各自与一位仙女成就了让世人钦羡的美满姻缘。

中国文学中不乏凡人与仙女恋爱的小说,此为第一部,应该说是母本。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及《桃花源记》是不是源于此?

人生美事,最迷人者二: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肯定可以做官了。洞房花烛夜,还要看佳人怎么样。对于男人来说,最美的梦莫过于女子“美若天仙”,而如果真是仙,如刘晨、阮肇这样,那梦就不仅美丽,而且奇幻、曼妙,至于圣境了。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到仙女,而且不是一位,而是一群仙女: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场面比之刘阮之遇仙,排场大多了!

众所周知,李白信仰道教,李白的信仰道教实质是信仰神仙,成仙是李白最高的梦。仙在李白的精神世界中,不是荣华富贵,不是娶仙成亲,而是自由。李白太向往自由,太热爱自由了。

也就在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高唱: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让所有向往仙界的凡人叹息的是,仙界毕竟只是梦,不是现实。刘晨、阮肇遇仙成亲的美事,最后也只能是美梦一场。刘、阮二人停此十日,欲求回乡,仙女款留,半年之后,仙女们“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然而,当二人来到他们的村庄,大惊:

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结果让人失望,刘、阮只得返回山中去寻他们的仙女妻子,却怎么也找不见了。他们在当初遇仙的溪边走来走去,惆怅不已。溪尚在,后人定名为惆怅溪。

我们离开桃源村,来到这惆怅溪边。水流淙淙,卵石纵横,似在叹息。溪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名惆怅桥。也许人们嫌这名太悲伤,遂将溪更名为桃源溪,桥更名为迎仙桥。我们在桥上来回走,兴许也会遇见仙女什么的。沉思默念之间,一阵笑声响起,原来是一群村姑从城里购物回来了。姑娘们从我们身边飘过,留下时尚的衣香。目送姑娘消失于小路深处,惘然若失,微风拂过,衣香尚闻。

李白一生都在寻仙,他有没有寻到,我们不知,但他确是梦到仙了,不独是在天姥山。应该说,他笔下的每一座山都是仙山,每一条溪都是仙溪。这里都流荡着李白的梦——仙梦。

其实,何独李白,中华民族哪一位不喜欢做梦,做美梦,而且希望美梦成真?

寻梦,寻仙,遇仙,成仙,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

依依告别迎仙桥,前行不远,来到斑竹景区,此地风景绚美。正是盛夏时分,草木茂密,郁郁葱葱,溪流丰沛,哗哗作声。一座石桥映入眼帘,桥旁的石碑上,刻着四个大字:司马悔桥。

步过桥,紧挨桥头的是一座小庙,庙名司马悔庙。进入庙门,见一小院落,有司马承祯的塑像——一位面貌清癯的老者。神龛上,插着几炷香,清烟袅袅。院落背后为山崖,水流贴着崖壁泻下,形成精致的瀑布,瀑布薄如丝绢,阳光下,熠熠生辉。瀑布兴许千万年前就存在,一直这么流着。自这座小庙建成,它就依傍着司马承祯,成天给他奏着天地之音。

司马承祯作为道士,其故事堪称传奇。他曾四次为唐朝的皇帝征召垂询,一次为女皇武则天(圣历二年),一次为睿宗(景云二年),三四次为玄宗(开元九年、十五年)。垂询的内容自养生到治国。据史*载,司马承祯书法很好,善篆隶楷三书,唐玄宗令他以三体写《道德经》,并让他校正经文,最后经由他酌定全文为5380字。

司马承祯不是越人,让越人为之骄傲的是他四次受到皇帝召见时,均隐居于天姥山。

司马承祯与李白关系非同一般。开元十三年,司马承祯出游南岳,在江陵与李白相遇,自此订交。此时的司马承祯已为皇上召见过多次,名震天下。不能说李白订交司马承祯没有希望他向皇上进言,让自己再次入宫的意思,但主要还是出于对司马承祯的敬佩。

李白曾写有寓言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鹏自喻,而将希有鸟比作司马承祯。

诗的前部分是写大鹏之游,此游纵横苍穹,穿星历日。

耐人寻味的是诗的结尾:

俄而希有鸟见之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

自诩“未若兹鹏之逍遥”的大鹏,听了希有鸟这番宏论,立马放下身段,欣然从希有鸟飞翔。

由自主之游,到相随而游。不是没有了自由,没有了自在么?表面上看是这样,但大鹏乐意。这说明原来“不旷达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的自由自在并不是游的极致。

游的极致应该是希有鸟之游。希有鸟之游并不是“纵适”,它有“地络”可循,有“天纲”可则,有“恍惚为巢”,有“虚无为场”。“地络”“天纲”“恍惚”“虚无”指的均是道。因此,希有鸟之游是御道之游。

大鹏欣然相随希有鸟飞翔,暗寓着司马承祯的人生是李白所向往的人生。那么,司马承祯的人生是什么?司马承祯人生的突出特点是仙凡兼得,出入自由。这种人生于李白来说,太合适了!李白既有功名之念,又有神仙之想;既放不下利国利民的大事业,又舍不得超尘绝俗做活神仙。他要做官,但不能受约束;他要游山玩水,但要有身份;他不需要太有钱,但不能缺酒钱;他可以为皇上起草文件,但更要写诗。

司马承祯的人生是不是实如李白所想,也难说。《大唐新语》说司马承祯:“则天、中宗朝,频征不起,睿宗雅尚道教,稍加尊异,承祯方赴召。无何,苦辞归。”为何做了官,又要“苦辞归”?显然,是因为做官约束太多,没有自由。不能说司马承祯没有功名愿望。玄宗召他两次,第一次为天元九年,史书没有说他不愿去。然而,第二次即开元十五年这次落下一个故事:司马承祯出山赴京,路经一座桥时后悔了。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了此事:

旧传司马子徽隐天台山被征召至此而悔,因以为名。

此桥就在天姥山麓,严格说他还未出山,然而此时他后悔了。按说回头就是,然而他还是去京城了。也幸亏去了,因为此次进京,玄宗赏赐特别丰厚,让他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之”。司马承祯借机提出要在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玄宗也答应了。也就在这一年,司马承祯移居王屋山,并羽化于此山,算是得到一个美满的归宿。这种归宿,当然他在出山前是想不到的。他人可能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司马承祯矫情,不是不想应诏,而是要做个姿态,免得他人说他贪恋功名。

李白开初应该不知道这个故事。他首次来天姥山,据学界考证,也就在开元十五年即公元727年,此番的目的,应该是拜访司马承祯,但司马承祯已经去开封了,他们擦肩而过。李白应该来过司马承祯在天姥山的道观,也许从道观的留守道士处知道了司马承祯后悔的事,此时李白如何想,不得而知。

然而不管他如何想,司马承祯在天姥山麓这座桥上后悔的事,让人遐想万千。

人生际遇如天上浮云,难定西东,只有桥下这流水,只要不发生地震这样的大事,它终年不休地向着山下流着,流着……

李白仙凡兼得的人生梦,终究没有做成,他能做的也只是沉醉在“仙之人兮乱如麻”的美梦之中罢了。

李白为寻梦多次来越地。有一位李白的粉丝不远万里来越地寻李白。这位粉丝,就是魏万。魏万不是普通人,《唐诗纪事》云:

魏万,后名颢,上元初登第,始见李白于广陵。白曰:“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因尽出其文,命颢集之。

可让李白托付自己及女儿明月奴的人物,可以想见,在李白心目中是何等地位了。魏万来越寻访李白不遇,倒是将越地山水游了个遍,后来,在广陵(扬州)与李白见着了。魏万在一篇文章中说到这次见面,李白的样子是“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看来,越地的游历不仅没有让李白疲惫,反而让李白更精神,或者说更像神仙了。

李白为此次会面,写了著名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在诗中,他深情地概述会稽之游:

遥闻会稽美,一弄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灵溪恣沿越,华顶殊超忽。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

岂止是山水之美,历史文化也是非常迷人的。顾长康会稽首游的记载、有关镜湖的种种传说,以及曹娥碑的掌故,王羲之、许询、孙绰、支道林、竺道潜等名士的诸多佳话,均让李白迷恋不已。

新昌,作为天姥山的腹地,拥有诸多自然兼名胜景区,其中有沃洲山。此山与天姥山相对,它的绝佳不仅在于紧傍着剡溪,而且与天姥山还合抱着一面湖——沃洲湖。这块地方比较适合居住。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名僧支遁就隐居于此,放鹤、养马,研究《南华经》。《世说新语》如是记述他与王羲之的交往:开初,王羲之有点瞧不上他。一日,聚会结束,接王羲之的车已到门口,支遁对王羲之说:“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王羲之勉强留下,支遁就给王羲之说起庄子的《逍遥游》来了。《世说新语》写道“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此时的王羲之呢?“披襟解带,流连不能已”——完全着迷了!

沃洲山李白也来游过,并写有诗篇。诗云:

五松何清幽,胜景美沃洲。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好个“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他是爱上这个地方了,想在此“精修”,效司马承祯炼气养神。

在游览了天姥山之后,我们也游览了沃洲山。登上沃洲山,看山下的湖及湖后的天姥山,感到天姥山变得秀丽了,它就像一位女子,望着湖面,顾盼着自己的身姿。

下得山来,在湖畔踱步,感到这块地方非常适合于隐居。此处有山有水。山有层次,色彩丰富;湖水清亮,波光潋滟。特别是这块地方空间疏朗,给人自由舒展之感。此地如此之好,难怪当年支遁一来就不愿走了。他遣人向竺道潜买地。竺道潜的回答是:“欲来当给,岂闻巢由买山而隐。”意思是,只要来,地就给,不要买。回答多么爽气,又多有魅力!

在天姥山旅游,强烈地感受到的就是这种足堪乐居、乐游的环境之美。

环境美既美在风景,也美在文化。

风景是体,文化是魂。犹如一位佳人,其俏丽的面容、优雅的身姿是风景,而其修养、才华、品性、谈吐是文化。

这才是仙境!

虽然李白多次的越地游,没有真遇到仙,但越地的秀山丽水、人文风流给他留下了仙境般的印象,让他感受到了仙人般的人生快乐。

仙境其实并不远人,它就在人与环境的亲和之中。它并不是梦,而是现实,真正的现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描写的天姥就是仙境,这个仙境李白梦到了,也寻到了。不止是天姥,江南山水人文绝佳之地很多,李白的后半生基本上就浪游在江南的名山胜水之中。就这个意义言,他的梦是实现了。

越地山水佳绝,东晋始得出名。《世说新语》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东晋南北朝,建安是首都,会稽是陪都,因为此地山水秀丽,不少达官显宦、文人墨客乃至名僧高道筑屋于此,或颐情养性,或论道谈玄,或吟诗歌赋,一部《世说新语》半部故事发生于此。

虽然六朝时,越地风华已现,但毕竟只是偏安一隅,没有全国影响,直至唐帝国建立,不少诗人寻诗逐梦而来,此地才真正构筑了一道亮丽的中华文化风景线,才真个风流万千,光耀千古。

竺岳兵先生提出,有一条浙东唐诗之路的存在。其后有学者,将这条浙东的唐诗之路向西延至长安,由长安延至西域。于是,从西北边陲到东南大海,一条诗歌彩带贯穿中国。这一思路极具启发性。其实,中国又何止这条东西诗歌之路呢?东南西北均可以拉出若干条诗歌之路,于是,中国就名副其实地成为诗之大海。如果要问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是什么,我们有理由说,诗之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人民比中国人民更喜爱诗歌,像中国这样,有森林一样繁茂的诗人,有大海一样丰富的诗歌呢?

诗相比于现实,空灵,美丽,奇幻,无限,像星空,像春色,是圣境,是天堂,是仙界,是彩梦!李白是梦之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热爱李白,他们爱的实质是李白式的梦,是仙境般的环境,是神仙般的生活。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远大的理想,是光明的未来,是幸福的希望!

天姥山是梦之都。而中国大地又几乎无处不是天姥山,无处不是梦之都。各种各样的梦之都绚丽万千,光辉灿烂。这就是中国,美丽的中国!

2020年8月13日于武汉大学天籁书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