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此时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高适没有因此沮丧、沉沦。第一首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有资料统计,现存全部唐诗中,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全部诗作五万五千多首,诗人无疑是盛世唐朝最为光彩夺目的群体。但整个唐朝,大诗人官居高位者却不多,高适算得上是一个异数纵观高适的一生,可谓戏剧化。二十岁去到京城想混个名堂出来,却找不到出路,一般文人都会通过考取功名,或者求人引荐,以便走上仕途。但高适却跑到中原地带的梁、宋流浪,种田务农。28岁时决定走军旅道路,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于是北上蓟门,在燕赵一带游历,主动参加那里与进犯边境的游牧民族的战斗,期间他写下了不少边塞诗,渐渐有了名气,其著名的边塞诗人身份就是开始于这个时候。
后来高适回到宋中,又开始到处游历,交友天下,名满天下的李白、初出茅庐的杜甫和仗剑游侠的高适,三人在河南梁园相会,诗酒唱和"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与王昌龄和王之涣知己相交,留下了"旗亭画壁"的佳话。与王维结识,后者曾留下了《送高适(一作道非)弟耽归临淮作》的诗作。这几年的历程中,高适虽然仕途不顺、生活困顿艰辛,但却有着丰富而多彩的人生收获。后高适辞官前往长安居住,结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并任职于军中,从此半生困顿,"相识无酒钱"的高适,人生自此到达了一个拐点——从落魄到位高权重,从隐逸到名动天下,扶摇直上,平步青云。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风云突变之际,却也为年过半百的高适,迎来了逆袭人生的机遇,唐玄宗命哥舒翰出任兵马副元帅,高适以监察御史身份,同哥舒翰守潼关后因杨国忠进谗言,哥舒翰兵败,在大军溃败、主将投降的情况下,53岁的高适独自*出重围。星夜兼程,追随仓皇出逃的唐玄宗,痛陈潼关失守原因,唐玄宗甚为嘉许,写诏书赞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拜高适为谏议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