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它所面临的局面就会变得非常的严峻,同时燕国的战略地位不是很重要,它的土地也不是十分的肥沃,这样一来,吞并燕国的实际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却又不能获得很多的实际价值,因此,在战国时代很少有诸侯国愿意对燕国发动大的战争。
纵观战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有关于燕国的战争基本上都是比较小规模的,大部分发生在燕国与赵国之间,还有燕国与齐国之间;这一类的战争称之为蚕食是比较确切的,也就是说,战争的规模非常的小,战争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侵占一小块土地,而燕国的王室十分明白燕国的处境,如果为了那小部分的土地与其它的国家发生争斗的话,那么燕国损失的将会更多,所以很多时候燕国都是拿着土地换和平的。
如此一来,虽然这个国家的土地面积在不断的减少,但是它的宗庙社稷却没有受到影响。其实到了最后秦国一统天下的时候,燕国除了督亢地区之外,其它地区已经都不受它管辖了,也就是说燕国失去了对那些地区的实际控制权,那个时候的燕国基本上也只剩下都城那样一座孤城了。所以我们所说的燕国长久的坚持下去,其实不是以西周最开始分封的那个燕国为标准的,而是以最终的燕国王室宗庙社稷为标准的。
燕国善于拉拢结盟,依附强国而生第二个原因就是孙皓晖先生在《大秦帝国》这本书当中所说到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燕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它善于依附于其它的国家。也就是说,燕国这个国家本身是十分弱小的,就像我们上述提到的那样,它没有进行一场完整彻底的变法,同时它也没有进行一次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此外,它也没有十分强势的军事实力,没有十分发达的经济状况,甚至连国内的发展循环都是非常磕磕绊绊的。
可是,这个国家却是一个非常善于依附于其它国家的诸侯国,它的本身力量可能非常的弱小,不能够与其它的几个大的诸侯国单独较量。可是在战国时代那样一个天下纷争的时代里,那有几场战争是单打独斗的呢?
因此,燕国想要保全自己,根本不需要依靠它自己的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依靠其它国家的实力,与其它的国家结成盟友,将自己的命运和其它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燕国如果面临着灭国的危险,自己的盟友势必不会袖手旁观,那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这个国家的安全。
燕国东附齐国,西臣服于齐国,南附于楚国
其实在战国中期或者是中后期的时候,整个天下所有的诸侯国之间实力的差距并不是非常之大,尤其是齐国、魏国、赵国、秦国和南方的楚国,这几个国家之间其实都有实力能够一较高下,甚至在秦昭襄王时期的时候,齐国还曾经与秦国一起并称为东西二帝。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其实那个时候的秦国并不能够以一敌六,在它的东面有曾经的超级大国魏国和经济发展具有天然优势的齐国存在,在它的北面有军事强国赵国存在,而在它的南部也有地大物博的楚国存在。
在那样一个不分高下的时代里,燕国往东依附于齐国,齐国则会成为最为强大的势力,同样的,如果它向南依附于楚国或者向西依附于秦国都会使这些国家成为更加强大的存在,因此,这样的一种现实情况让各大诸侯国都不敢轻举妄动。
燕国在战国初期,为自保投奔魏国,中期在夹缝中左右逢源,后期选择秦国庇护
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是当时社会的第一个超级大国,也是最为强大的国家,那个时候的赵国,刚刚建立势头也正当强盛的时候,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赵国往往会选择蚕食燕国,而燕国为了保全自己正是投奔了第一个超级大国魏国,以魏国作为自己的依靠,由此在战国初期的时候保全了自己。
到战国中期的时候,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从魏国一家独大的阶段步入了群雄逐鹿的阶段,各个国家都在非常努力的发展自己,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势同水火,因此,燕国在这样的夹缝当中也艰难地生存了下来。
到了战国后期和战国末期的时候,因为秦国的强盛,燕国又选择了在秦国的羽翼之下谋求发展,甚至秦国还派遣了自己国家的王子去燕国做人质,由此,燕国也保全了自己。
由此来看,燕国在战国时代所实行的那种政策还是比较有实际意义的,其自己明白燕国这个国家并不是一个十分强盛的国家,依靠着它自己国家的实力一定不能够在战国时代那样的一个历史时间段生存下去,因此,它选择了依附于其它的国家在夹缝之中求生存。
其实在当时那个时间段里面,每一个国家对于燕国的态度并不是帮助,而是倾向于控制的,在战国初期的魏国是这样,到了战国后期的秦国也是这样,可是虽然如此,燕国却不能够反抗,因为反抗意味的就是灭亡,所以这样的一种政策在保全了燕国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消耗着燕国内部的实力,最终也拖垮了这个国
综述笔者认为,燕国之所以能够在战国时代生存下去,第一个以靠的是一些客观原因,第二个依靠就是它依附于其它国家求生存的政策。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国家已靠着其它的国家进行生存并不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政策,也不是一个良好的生存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