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雍正生前有谕旨,今后的大清皇帝,不得削减他赐给怡亲王胤祥的所有恩典。但显然,乾隆皇帝并没有把这话当回事。
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佐领属下等项,亦不可那移更改。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九十七》
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宗人府上奏说,弘昌、弘晈有与庄亲王允禄、理亲王弘皙、弘昇等人“结党营私”。
宗人府议奏:庄亲王允禄与弘皙、弘昇、弘昌、弘晈等结党营私,往来诡秘。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百三》
弘昌、弘晈到底有没有与弘皙等人干了什么不法的事情,不得而知。反正弘昌在这次事件中被革去了贝勒的爵位,而弘晈,因为其“世袭罔替”的郡王衔是雍正给的,乾隆不敢将其革去,只是停发了弘晈的工资。
从乾隆皇帝的话中,倒是可以知道,当初弘昌曾经被胤祥圈禁在家里,以避免他出去惹事。
弘昌,秉性愚蠢,向来不知率教,伊父怡贤亲王,奏请圈禁在家,后因伊父薨逝,蒙皇考降旨释放。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百三》
弘晈呢,在乾隆眼里,是个“毫无知识”的人。联想到弘晈也是嫡子、且年龄比他弟弟弘晓大,可怡亲王的爵位却是由弘晓来继承。或许真是因为弘晈不堪大任,胤祥生前就做了如此安排。
弘晈,乃毫无知识之人,其所行为,甚属鄙陋。伊之依附庄亲王诸人者,不过饮食燕乐,以图嬉戏而已。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百三》
乾隆对袭爵的怡亲王弘晓,至少在他刚登基那会儿,还是很照顾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七日,即雍正皇帝去世后的第4天,还未正式行即位大典的乾隆,就加恩弘晓,说他年纪太小,专门给加派了2个侍卫。
皇考时,怡贤亲王一德一心,赞襄国政,深蒙皇考嘉奖优待。今朕当仰体皇考圣心,眷爱怡亲王弘晓,教诲作养之。伊年甫十四,在内行走,岂可无人护从?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选派妥善侍卫二员随护。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
虽然弘晓没有被卷入乾隆四年的“弘皙案”,但在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初一,乾隆皇帝却因为弘晓没有随身佩戴小刀,下旨批评他:将老祖宗的规矩都忘到脑后,比他爹老怡亲王胤祥差远了。感觉乾隆这是在拐着弯敲打弘晓。
结束语且如怡亲王弘晓,不佩小刀,是何道理。...... 况怡贤亲王昔时恪守制度,尔等之所共知。弘晓纵不顾祖宗成宪,独不念及乃父乎?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二百二》
雍正驾崩之前,给乾隆指定了4位辅政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
雍正还专门交代过,果亲王允礼的身体一向不好,让诸王、大臣们多多理解,不要让他太过劳累,免得英年早逝。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傥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九》
可乾隆呢,照样我行我素。乾隆元年(1736年)三月二十三日,因为果亲王临时生病、不能随乾隆一同出席三月初一的祭祀典礼,乾隆皇帝裁去了果亲王的亲王双俸,连原先加倍配给他的亲王护卫官员、护军也一并撤了回来。
宗人府议奏:果亲王允礼于三月初一日,皇上亲诣堂子,躬行安杆典礼,凡系亲王,理应于祭祀时敬谨齐集,乃临期托病不到,应照例削去王爵。奏入,得旨:允礼原应照所奏治罪,但伊自办理部务以来,尚属勤奋,著免其削去王爵,将特恩赏给亲王之双俸裁去,并将加给一倍亲王之护卫官员、及护军马甲彻回。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十五》
果亲王的身体状况确实是很差,在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初二日就病逝了,享年41周岁。
可以想象,如果怡亲王胤祥是死在雍正皇帝的后面,估计也要被乾隆给找理由教训了。不过,按照胤祥那样能屈能伸的性格,一定会更加地谨小慎微,不让乾隆找到任何错处。
(注:本文由[头条]原创,禁止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