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知识清单
【作家作品】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乐府诗”与“新乐府诗” 乐府有两个含义,一是机构名,二是诗体名。
作为官府机构的乐府建立于秦朝,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训练乐工歌女、进行演唱及演奏等。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机关。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汉代乐府民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取得极高的成就,成为乐府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到了唐代,士人又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乐府由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变为批判现实的讽刺诗。新乐府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因为是自创新题,所以叫“新乐府”。
【内容特色】
3.本诗是一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较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多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较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一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且热爱和平生活的巾帼英雄形象,歌颂了她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互文手法在诗中大量使用。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的句子在诗中还有许多,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理云鬓”和“帖花黄”的动作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再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一词多义
市: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
对镜帖花黄(动词,同“贴”,贴上)
机: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三、词类活用
1.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动词,买)
2.策勋十二转(名词用动词,这里是“登记”的意思)
四、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常指爷爷)
2.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副词,只。今义:“常用转折连词)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愿为(此)市鞍马(省略介词宾语)
2.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应为“问女所思何”)
六、出自本文的成语
磨刀霍霍:用力磨刀,准备宰*。也形容敌人或坏人在行动前加紧做准备工作。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看清真相。
七、文本梳理
本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开篇,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怎么办?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旦辞......暮至......”几句既写出行进速度之快,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又细腻地表现了小儿女心态,始终牵挂着年迈的父母;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失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因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
第七段用风趣比喻作结。
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地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八、重要考点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10)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
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11)“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
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
(12)“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
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
(13)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使用隐喻作结。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
(14)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15)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
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16)“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探究一: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被提起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辨别出雄離;而离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它们的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探究二:作者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伙伴”们的惊异同时也对读者产生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作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智慧 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探究三:这四句诗可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问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九、【课后题】
一、《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
这首诗详写了从军缘由、准备行装、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等情节,略写了征战的情节。
好处: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将对残酷战争的描述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样处理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疏远心理。如写木兰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等内容都细致入微,这样的详略处理无疑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态度倾向的作用。
二、《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达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从课文中找出一二例,说说你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其韵律节奏。
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诗歌开头两段,以“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引出一问一答,在口语化的问答中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已年老,家中又无长兄,于是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诗歌第一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诗歌最后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三、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木兰的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
因为这首诗塑造的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且热爱和平生活。
四、理解下列诗句,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相互交错、补充的。
1.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这两句的意思是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人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五、背诵这首诗。
背诵时可根据情节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找出规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诗歌中的互文句“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等。
【积累拓展】
常见诗歌意象
【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本草纲目》称其为“相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渺,音信全无。
【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从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指信使,“雁书”“雁“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