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时迟那时快,曾经“耽改101”的顶流预备役《皓衣行》剧组也不遑多让。
一条“罗云熙探班陈飞宇”的热搜,又激发了网友的猜测:莫不是《皓衣行》要空降?
经历了起起落落仍然初心未改“撕日历”的阿瑟,真的要携自己年逾35的师尊登上飞升台了?
耽改剧究竟是有什么魔力,几乎每一次作品流出都会引发声量,它的尺度如何、限制多少都激起讨论,甚至还拥有远超一般剧集的长尾效应。
它的背后,有国产20年耽美文化与近些年流量粉圈文化产生碰撞,作品及同人在资本下场、审核限制中夹缝生长的历史。
我们都知道它是怎么没滴,这次,就让Sir来聊聊它是怎么来滴。
01
萌芽
“你知道吗,这几年北京还是老样子,到处都在拆呀建呀的。每次我经过你出事的地方都会停下来,不过内心倒是很平静,因为我觉得你根本就没走。”
这是2001年影片《蓝宇》的最后一句台词。
陈捍东(胡军 饰)路过同性恋人蓝宇(刘烨 饰)车祸的旧址。
即便已经过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但那股蓝色的忧郁浓得化不开,罩在影片的末尾,以及当时每个看完这场电影的人的心底。
如果将耽改定义为以女性受众为主体的网络耽美小说IP改编,那么,最早可追溯至90年代末网络女性作者筱禾创作的《北京故事》。
书中讲述了80、90年代,一对身份地位迥异的同性恋人跌宕起伏的悲剧爱情。
最先看到这本书的是电影的制作人张永宁,他将小说推荐给当时在大众视野中公开性取向的导演关锦鹏。
关锦鹏一打开,首先是惊讶。
肉太多了。
几乎每一章都有大尺度描写。
但看完之后,他亦被其中的人物、情感所打动。
并且,想把这种情绪以影像的形式准确地传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