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之中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在两周以后就可以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引起场风暴。”这就是对大名鼎鼎的“蝴蝶效应”所进行的一种简单的阐述。
“蝴蝶效应”最早来源于美国的一位气象学家名为爱德华·洛伦茨,他在1963年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到了这一个效应。他最初的意思是,在出现了一个小的误差之后,这个误差可能会以指数级别的形式展开,引起巨大的误差。
这种阐释让很多人产生巨大的兴趣,好莱坞也将这个效应改编成为了同名的电影,用非常戏剧的方式去呈现了这个理论,上映以后颇受好评。
现如今,“蝴蝶效应”这一个名词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去使用这个词语。但这是一个非常书面化的理论,在现实当中是否能呈现的话题也是饱受争议的。
但是有一件事我们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讲述的“联系”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中万事万物都是相关联的,这使得我们常常会遇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动全身的情况。
在某些时刻,一些小的、细微的事情发生,我们当时没有进行足够的注意,结果就可能酿成不可估量的巨大灾难。
今天我们所要介绍的一个故事,就是和这种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有密切的关系。它似乎也给我们呈现出另一种所谓蝴蝶效应的现实情况,值得我们去细细玩味。
懵懂中上台的国王
故事发生在一百年前的1917年,位于希腊首都的雅典城之中。当时,希腊的国王是亚历山大一世,他的父亲则是刚被罢免的康斯坦丁一世。关于为何还不到退休年龄的康斯坦丁一世就这样悻悻下了台,还有一段故事要说。
当时的希腊仍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虽为国家的元首,议会的实质权力已经不断扩大,但是在最为重要的国家事务上,国王仍有着一定的发言权。
当时正处于一战爆发之际,整个世界动荡不堪,议会的首脑,国家实权的核心——首相希望希腊能够加入协约国加入作战,可是当时的康斯坦丁一世明确拒绝,他希望国家能够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这件事让议会成员们非常恼火,认为国王的一席之言不可如此支配国家的去处,于是联合了英法等其他协约国国家一起,弹劾罢免了康斯坦丁一世这一老国王。
但国家还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国王的席位不能就这样空着,于是,议会有决定去扶植老国王的儿子亚历山大一世上台。于是,这个年仅24岁的小国王,就在议会的众星捧月中上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