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整改措施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0 01:31:19

文/华彩咨询 白万纲

引语

追溯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我们就会发现国企改革已经在诸多企业里落地,改革成效呈现上热中温下凉,央企改革成效好于省属企业,省属企业改革成效好于地市国企,地市国企改革成效好于区县国企。同时呈现东海沿海地区改革好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改革成效好于西部地区的态势。大家要问为什么我们下了这么大功夫,但取得的改革成效似乎并不与之对等。

我们研究了很多国企改革取得较好成效的央企和地方国资系统(如山东,浙江,四川,陕西,湖北,如厦门,深圳,广州,无锡),若干省市属国企,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侧目的事实——大部分取得良好改革成效的国资系统和央国企,都形成了(或可视作)规定动作 扩展动作 自选动作的改革。

而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可以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2.0版。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核心就是要夯实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科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一共提出来了10大行动,第一条是总则,第十条是支撑,中间的干货是8条:

1、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3、强化国有企业对重点领域保障,支撑国家战略安全;

4、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整合*,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5、推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制度化长效化;

6、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

7、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公平竞争环境;

8、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相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侧重于混改、两类公司建设等改革手段的诉求,“国企改革深度提升行动”更侧重目的追求,弱化了制度改革,强化了效果追求,核心强调了三件事:一是强化国资布局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二是加大科创布局与产业化,三是激励体制扩面与新型经营责任制。

怎么把国企改革做深做透,不是给上级一个交待,而是给自己、给员工、给过去和未来一个交待,成了国企党委、董事会的关键任务。世界五百强和全国五百强要由大变强,由面上的发展转向骨子里的发展。

各地形形色色的国企何尝不是如此,从规模、产业跨度、牌照、产业链布局、科创能力等表之于外的东西,如何构建坚实的改革逻辑,制定稳步快跑的改革路径,走向由外而内、生发于核心、强大于内外贯通,恐怕是十四五后半程国企的努力方向,而围绕着国家道路的国企改革五个台阶更是其中的核心内涵。

本文共分为九个部分:

壹、地方版国资国企改革逻辑为何如此重要

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改革可以学魂,但不能学皮

叁、围绕着国家道路的国企改革的五个台阶

肆、国企改革的第一个台阶——补缺

伍、国企改革的第二个台阶——清理

陆、国企改革的第三个台阶——同步

柒、国企改革的第四个台阶——市场化

捌、国企改革的第五个台阶——创新

玖、构建坚实的改革逻辑制定稳步快跑的改革路径

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整改措施(1)


壹|地方版国资国企改革的逻辑为何如此重要

一、为什么国资国企改革对于中国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有几个共识:

(一)从历史线索来看几种氛围,国资国企要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执政的六个力量。**曾指出: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使国企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

(二)国资国企改革已然成为国家发展道路中的关键构成。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的话,把国企国资国企改革好,是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是保障要素供给,保障市场经济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畅通双循环,使中国更开放,使营商环境更友好的关键举措。

(三)国资国企改革已然成为法制、反腐、市场化建设的关键课题。国资国企的复杂特性的透明化、清晰化、市场化,也有助于消灭若干滋生于国资国企之上的不公平,非法制行为和其他的一些体外循环行为等等,进一步使我们的反腐工作,法制工作, 落到一个较清晰的界限。不仅把权力关到笼子里,还要把权力的寻租的途径也要关到笼子里。

二、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要思考一个疑问,地方版国企改革逻辑为何如此重要。

(一)全国各地国企之间的差异巨大,不可能具有统一的改革逻辑。中国的市场经济,或者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都是具有其国家(区域)特色的市场经济,不存在标准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国资国企是基于中国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之间的一个庞大的过渡带。

国企在某种程度上一头接着政府,另外一头接着市场,中间的过渡幅度非常巨大,过渡空间也非常漫长。如果说国企有1000个面貌,也一点也不夸张。所以他是有太多个多个侧面组成的。有非常接近于政府的,也有极其接近于市场化的。所以我们把中国所有的国企统一的叫国企,但他们的内涵其实是有巨大的差异,有时国企是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履行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综合工具;有时候他是来进行市场化的一些补偿性功能提供者,更多时候它深刻的参与和构成市场经济。

所以对着这么一个庞大的事物推进它的改革,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或配方,也较难定下一个普适性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即使有的话也是广谱意义上的,而非操作意义上的。

(二)不同地区的国资国企改革出发点不同,阶段不同,遇到的困难不同,就决定了需要投入的资源,改革路径的巨大差异

(三)不同地区国资国企改革所服务的目标不同。这个目标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和当地的发展格局密切相关,和当地的资源,禀赋,改革红利密切相关,和当地主官执政思维,区域发展规划密切相关,所以有必要构筑独有的改革逻辑。

(四)地区国资国企改革逻辑不光是个逻辑,更是地方按照不同改革事项的难易、轻重、快慢、先后、强弱等特性,构建一个合理的、环环相扣的操作步骤,形成五个台阶逐步夯实的路径。按照这个路径,既能较好地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部署的任务,还要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建设好当地的双循环,发展好当地的产业和城市化。


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改革可学魂,但不能学皮

国资国企改革,尤其是国企改革作为一个重大课题,其从沿海发达地区到中西部地区,其内在的差异是非常大。*曾经把全世界分为三个世界。如果我们把全国国企划分成5个、10个圈层,都未必能表征其背后的地区差异、禀赋差异、发展阶段差异、目标差异、资源与能力差异、国企运作环境与舆论差异、市场化意识差异等国资国企改革与发展的差异性。

在国务院国资委所统辖的央企当中,通过多年以来的攻坚,各种改革叠加在一起,汇聚于聚光灯下的各种优化与改进,市场化进程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成绩斐然。

但国企改革走到各省地市,差异仍旧非常大的,且不说国资国企由哪些分管领导来负责?分管领导在该地区有多大的话语权?国资国企在该省受重视程度怎样,有哪些资源,有怎样的基础,有怎样的制度环境,就单单说国资国企改革在不同的区域所肩负的非市场化的各种综合任务,所肩负的除市场以外的各种功能而言,就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再加上,国企改革在过去的将近40年里与主官的追求、与地区的发展、与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的区位优势、与地区的基建、与地区及周边的市场关系构建,都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它成了一系列变量的对应函数。

我们较难以把全国的国企改革归到同一个参考系,建立在同一个坐标系之上。因此,经常会出现新疆的同志、东北的同志兴冲冲地直奔广东、上海、山东、浙江来学习,却发现学习的所得在当地很难落地的情形。很多国资系统的同志发现,到这些先进地区听课和参观,发现老师不敢讲或不讲真家伙,参观企业不掏心窝子、讲真料。

在密集走访了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后,我有了更深刻地感受,不是先进地区不讲,而是先进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关心的事、遇到的困难、遭遇的阻力、解决的门道、可投入的资源、政策制度的创新空间,其实不在同一个界面上。简言之,全国的国企改革并没有同温层,并没有统一的参照系。


叁|围绕着国家道路的国企改革的五个台阶

我以为,应构筑由以下五个台阶构成的纵向改革层次,作为国资国企改革的主轴。

第一个改革台阶:补缺——和发展历史,阶段,地区财力,优劣势密切相关。是把机体上不足、欠缺的东西突击补上,把历史上欠缺的体制、机制、要素等方面的欠账、漏洞、不足、短板先赶紧补上,不要带病上路。

第二个改革台阶:清理——和地区文化、主官风格、改革历程、发展阶段、历史沿革密切相关。是清理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把历史上遗留的各种政策、制度、资源、资质、合规、政企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充分地解决、处理、面对、突破。各地按照自身历史脉络构建的改革逻辑,先把历史欠账还上,把各种缺失、欠缺、不足、不到位的问题先加以补偿,再在同一个地基上建高楼。

第三个改革台阶:同步——和企业治理、管理者对企业管理的认识、改革进程、国资国企关系密切相关。是全国范围里要把国企拉平取齐到同一个界面,全国性地共性建设国企的可授权合规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权能力。促使企业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市场主体,要满足的基础条件是具备行权能力——可被授权,可对投入资源及产出之间的关系负责任,可以持续促进自我动态改革和进化,其运营过程可被监督,当然行权能力构建更统一的说法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个改革台阶:市场化——与地方发展、改革氛围、政府与国企关系密切相关。特别要注意,东西部对于市场化这个东西有着差异巨大的定义和追求。

第五个改革台阶:创新——与地方追求、格局、十四五规划、区域发展顶层设计、区域的改革优势、发展红利等密切相关。在前四个台阶的基础上,各地要摘果子,也是在这个台阶上,会拉开拉大各地之间的差距,而且是越拉越大。

简单的说,如果不是单纯按照某一个中央文件要求我们改什么,要求做到什么,要求构建怎样的时间表,要求构建怎样的施工图这么一个立场上来理解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而是从国企改革的时间轴上,逻辑轴上来梳理的话,恐怕其实会更清晰。


肆|国企改革的第一个台阶——补缺

这方面,最为大家熟知的应该就是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还有近几年各地都在积极补课的公司法注册,市场化聘用,以及三项制度改革了。对于补缺问题,沿海发达地区不是说就没有问题了,但其存在的程度、范围、影响都日益被克制或对冲,已经掀不起什么大的浪花了。

一、越往中西部走,补缺问题就越横亘在我们面前。

体制问题、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注册资本金问题、出资不到位问题、董事会建设问题、管理层配置及履职问题、任职资格问题、资产到位问题,以及出资权、知情权、分红权到位问题,等等,这些带有区域发展烙印的个性化问题就是存在,越是需要改革的中西部国企界,这类问题的存在越具有伴生性。或者说,这类补缺改革恰恰构成了妨碍其他改革取得成就,妨碍国企更好发展的病根问题,不能因为它具有地方属性、发展阶段属性、市场化发展不充分属性,就去忽略它。

二、国企改革第一台阶,其实就是补缺。

作为一个国有企业,章程有没有?议事规则有没有?能不能独立决策,能不能独立地负责任,能不能自负盈亏?能不能形成合法的法律责任承担?具不具备市场化用户?能不能正常履新——一个市场主体的选人、用人、聘人、评价人的职能具不具备?

如果不能满足这些功能,那么这个国企首先要进行补缺改革。对重大制度缺陷、制度漏洞、运行漏洞进行补缺,诸如很多企业里未能及时任命董事长、党委*,很多企业里纪委不健全,很多企业不能独立地作出决策,等等。

很多基础问题,沿海发达地区已基本消除,可在中西部地区还不少,像厂办大集体,像很多中西部企业想把社会职能移交出去,而政府不接受。国企全国范围内改革上的不同源、不同步、不同构,事实上很多来自于补缺问题。

中西部有较大的补缺问题,需要衔枚疾进。这个逻辑其实孤悬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之外,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老师给高年级的同学们布置任务的时候,布置的是本学期任务,不会假设之前数年的基础没打好,他会假设既然大家都升到五年级了,那么之前的成绩大体上应该是合格的。

但其实这就恰恰忽略了中国的地区差异,我们的地区差异除了资源禀赋、基建、文化等显性差异以外,国资国企改革也存在发展阶段、奋斗目标、所发挥功能的巨大差异。


伍|国企改革的第二个台阶——清理

补缺这个课补上了以后,可以说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国资国企,在公司制度和作为一个合格市场主体,基本站到同一水平线上,但仍然还有另一个重大障碍——那就是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理。

一、历史遗留问题本身就是个框,啥都可以往里装。

一个企业,因为各种原因要一直背负着各种包袱,包括与上级单位的权责问题,与下属单位的资产与权责问题,政府购买服务问题,各种债务问题,多种政策法规的落实问题,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人员安置问题,土地证照问题,资金资产问题,三角债多角债问题,内部交易问题,同业竞争问题,还有类似的种种问题。如果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让一个企业绕过或搁置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去发展,放在沿海发达地区也许还可以。但在中西部地区资源与能力已然捉襟见肘,企业的每项资产都要发挥用处的窘迫中,这些遗留问题的妨碍不容忽视。

而要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不仅需要主官的改革勇气,还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来为历史遗留问题买单,但这正应了那句话——越需要改革,越缺改革所需的资源。

二、补缺和清理最大的不同

如果说补缺是企业在构建市场化组织过程当中,制度、体制、机制层面出现一些问题的话,清理就是处理历史上由于作为不到位,该审不审、该批不批、该划不划、该判不判、该解决不解决,所欠的账积压成了一个庞大的改革和发展的难题。

尤其是所谓中西部问题,中西部企业与发达地区企业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根子里就有非常多的历史遗留问题,该处理的没处理,该办证的没办证,该划的资源没划,该拨的款没拨,该清缴的没清缴,该履行的政府作为没履行,由此造就了各种历史遗留问题。

很多中西部企业一直在行政思维主导下,带病上路,带伤上路,无证上路,无资质上路,特殊处理上路。问题积压到今天,对该企业构建信用,获取资质,证券化,再融资,市场化,参与招投标,以及正常与社会上其他商家进行交易,带来各种障碍和难题。可以说,当时在行政思维下有多飘,今天在市场格局下就有多困难。

今天,有必要在发起全国统一的排浪式、脉冲式特征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之前,先对历史遗留问题积极集中解决,以使得所有国资国企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把前两个问题解决了以后,那是不是意味着全国的国资国企就真的站到同一起跑线上——没有。

即使把前两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其实还有一个全国范围里面行权能力建设的第三个台阶——同步。


陆|国企改革的第三个台阶——同步

一、同步——就是全国范围里要把国企拉平取齐到同一个界面,那就是全国性的共性建设国企的可授权合规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权能力。

促进企业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市场主体,要满足的基础条件是具备行权能力——可被授权,可对投入资源及产出之间的关系负责任,可以持续促进自我动态改革和进化,其运营过程可被监督。行权能力构建更统一的说法,是构建起现代企业制度。

一个国企要被授权,是它完成市场化的前提。它要有完整的权力才能够进行市场化运作。但要被授权,使他能获得较完整的权力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具备行权能力。简单地说,具备可信赖度,所以上级会把权授给他。正如一个核电站首先要能保证核安全,才能上核电项目一样,国企必须要具备足够的行权能力,上级出资人机构才能把权力授给他。

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奇怪的景象是,国资国企在加紧授权力度,一方面要求应授尽授,另一方面国资委又在追求一企一策、个性化授权。个性化授权就有一个我们大家都不说出口的逻辑,那就是假如你不具备行权能力,国资委可以少授权或不授权。

越是到中西部地区,就越会出现一个奇怪的很多国企不具备足够的行权能力的情形。简单地说,你给他足够的资源和投入有可能是打水漂,但是如果你不给他足够的资源能力,尤其是自主运行的权力,他就没法发展出市场化的能力。

这就进入到一个套套逻辑或是循环,你不给他授权他就不能市场化。它不市场化,你就不给他授权。所以如何构筑行权能力,使得企业可授权、能授权、上级敢授权,授权以后企业接得住,恐怕是全国范围内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又一个攻坚战。

只有把这三场攻坚战完成以后,我们才可以说国资国企改革基本上走到同一水准线上。但是走到同一水准线上,国资国企改革的推行,是不是各地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就能一样实施呢?不是。

二、这轮改革突破了一个逻辑困局是——到底是出资人代表机构先授权,还是国有企业先具备较强的行权能力?

现在我们统一了,出资人代表机构授权之前,企业必须先构建完善的行权能力。不是出资人代表机构冒着风险、战战兢兢地授权,而是国有企业先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值得授权的机构,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拥有必要的行权能力是授权的前提,而不是比那个出资人代表机构更有胆气,更锐意改革。

中央明确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国有企业。

而打造好国企要做好这么多事,但其中的杠杆点到底在哪里,有各种争论。现在慢慢的统一到授权上来了,这是个承上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任督二脉,找到这个穴位,不日即可缚住苍龙。

事实上,政府管国企领导,人社部管国企薪酬,财政系统管资本配置和收益。仅靠出资人代表机构一家推动不了改革(包括授权)。同时站在纪检、监察及巡视角度对压实责任,资产安全的管理是强有力的,对授权、对责任追究的低容错空间,使得改革及授权顾虑颇多。

这个逻辑的突破及其效果,正可谓打得一拳开,可免得百拳来。也就是说授权是有前提条件的——企业要先具备行权能力,出资人代表机构再进行授权。更进一步说,不同企业来要授权,出资人代表机构总得有个说法,为什么给甲不给乙,为什么授此权而非彼权——因为不同的企业,行权能力不同。

三、《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下简称《方案》)提出要“指导推动国有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强化基础管理,优化集团管控,强化资本运作。确保各项授权放权接得住、行得稳。”

(一)完善公司治理,这是根基和出发点。

1、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二)夯实企业基础管理。

(三)构筑集团管控体系。

(四)强化资本运作能力。


柒|国企改革的第四个台阶——市场化

整体看下来,当把补缺、历史遗留问题、行权能力问题等由低到高的三个改革门槛、改革台阶踩实以后,我们不夸张地说,第四个台阶是全中国各地国资国企决胜负、分高下、分道扬镳、各自追求命运的关键,那就是市场化。

一、市场化没有统一配方,没有熟悉的味道,也没有统一的路线图,各地在回答什么是市场化上面有迥然不同的答案。

1、在天津等地看来: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跟混改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2、在上海等地看来:市场化跟上市股权激励在市场化整合并购、债务*,密切地嫁接在一起。

3、在厦门、广东等看来市场化主要是构筑国际供应链,用好国际国内的多种资源,深圳在这条线上走得最远。

4、山东看来市场化主要是缔造大企业,缔造强行业,用人造经济加市场经济去推动强产业链构筑。

……

这个清单我们可以无限开具下去。

其实就想说明一件事:市场化对于不同区域、不同主官,不同执政者,不同主管部门,不同企业家及其群体,有着迥然不同的认知。

因此,当东三省的同志到上海学习国资国企改革的时候,当新疆的同志到深圳去学习如何市场化的时候,都遇了逻辑的冲突——各地对于市场化的定义和追求是不同的。

比如,上海是个开放的市场,社会资本会源源不绝地输入。上海国企只要沿着基建、政府功能、民生、环保把上海城市经营好,上海的若干国企在先进制造业站位站好,将上海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打出来,社会资本自然会涌入上海。

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国资国企还肩负着把当地产业发展起来,协助把商招进来,为社会资本的生存和发展开辟好的环境更是其天然任务。当中西部地区国资国企的负责人来沿海发达地区学习其改革经验时,往往发现借鉴不到,学不到。这些埋怨背后固然也有一些交流者因为顾虑,因为其改革措施与作为尚未得到充分的政策肯定,说话只说半句的可能性,但更多的是,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对于市场化问题,大家并未处于同一视角。

从全国看下来,市场化主要的招数似乎就是混改、引战、上市、证券化、职业经理人、差异化薪酬、股权激励、构建基金等,但如果通过这些动作的表象,深刻地看这些动作背后的逻辑就会发现,原来从南到北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建设上,需要国企扮演不同角色,解决不同问题。

二、如果我们一定要定义全国各地的市场化,我们该用怎样的定义方法呢?其定义的逻辑要素到底该是谁?我们想大体上有几个要点是脱离不了的:

(一)各地市场化最核心的是作为市场发展的动能要素。国企改革就是重新配置要素,并作为新的增量要素引入、配置、管理的主体。

(二)要素的流动与配置。各地将要素进行流动、促进和各种配置,其目的是源源不绝地产生新的、持续的要素,以要素促进要素,以流动促进流动,在这个循环构建的过程中,国企始终是核心角色。

(三)围绕区域的经济社会建设。要素在哪里,怎样流动与配置,怎样服务于区域的产业和城市运营,是区分全中国各地市场化重点的三个试金石。我们也可以从逻辑上看得出来,为什么广东和新疆,上海和沈阳,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市场化。

简单地说,广东的要素已然从一般意义的土地、人才、货币扩展到创新、制度、环境、文化,以及推动各种创新的新理念、新要素的发现。

三、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要素恐怕仍然是更充分的土地供给,更充分的人才供给,甚至是人才的引入和留住,以及合理成本的货币供给,至于创新环境可能不是第一位的。

(一)国企的市场化基础要打牢,各地在市场化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1、强化国企的市场主体地位建设,首先使之合规,合法。其次强化财务刚性约束,强调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2、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3、用工市场化;

4、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

5、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薪酬。

(二)地区要素的市场化供给。

(三)地区市场化竞争格局的建设,从政府采购做起,从基础建设做起,从招投标做起,从公平透明的市场秩序监管做起。

(四)将之前的若干非市场化、半市场化、准市场化的很多动作,改造、转化为市场化动作,或者起码要引入准市场化监管。

市场化,是此轮全国国资国企改革的第四个台阶。在分辨第四个台阶的时候,我们要对各地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一个评判,要思考地方版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没有充分照顾本地的省情、地情、历史发展,有没有深刻地把补缺问题、历史遗留问题、行权能力建设问题解决好,有没有充分厘清当地的市场化重点到底是什么?

中央提出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为改革事项、改革进程拉了一个总体设计,各地要构筑自己的改革逻辑。改革一定是构建在改革逻辑之上,不是构建在改革事项之上,就像一个人拿到了全世界所有的拳谱,并且都练了一遍,也大不可能成为武林高手。只如果把内在逻辑弄明白了,哪怕练习简单的长拳、军体拳,照样能成为武林高手。

四、不是动作越多、行动越多样化就越成功,而是越有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就越有可能成功。

很多地区的国资国企改革,因种种原因,成了行动派、应付派、达标派,动作到位派,点卯派、合规派、上级要求的都做到派等情形。事实上,上级要求的都做到,和做好、做强、做了创新,依然是两码事。

新华字典印刷也很多年了,但没听说过,看新华字典能成为大诗人、大文豪的,本草纲目出版很久了,第二个李时珍还没出现。我想其中的道理是昭然若揭的。


捌|国企改革的第五个台阶——创新

如果说全中国各地都找到了市场化逻辑,都知道下一步市场化怎么做,是不是意味着从此国资国企改革真的就由必然王国跃入到自由王国,真的登堂入室,可以追求更高境界了呢?不是。

一、国企要真正要把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推向更高境界,要真正畅通内循环,国企还必须引领创新、探索创新、实践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创新。

(一)制度创新:党建嵌入公司治理为核心的治理机制、议事规则创新,决策制度、绩效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激励制度、人力资本制度、容错制度、科学问责及宽容制度创新。

(二)管理创新:新的组织,新的沟通方式,新的知识管理,新的决策方式,组织边界的开放,外部要素与资源的嫁接,开放融入风险、内控、投资、法务、集团管控的创新。

(三)经营创新:国际化、数字化、智能化、资本运作、并购、供应链、产业链、生态链等构建。

不仅是广泛的创新,科技方面的种种创新,光是科技管理方面的创新就是各种可能:科技布局创新、科技管理组织创新、科技要素与制度创新、科技要素交易与产业化创新。

(四)供应链及产业链组织创新:供应链协同创新,供应链智能化创新,供应链风险及不确定性管理创新。

更进一步的来看:自贸区(港),进口贸易创新试验区,国企与民企通过各种方式整合而成的大生态,区域科创联盟,区域产业协同,区域产业基金平台,区域科技悬赏机制,区域科技情报及知识产权交易,区域国际化联盟,区域数字化产业平台等区域创新平台的打造,已然是各地国企发展的新赛道了。

国资国企改革在满足了前四个台阶以后,已然会拉开巨大差距。哪怕再难堪,我们也要告诉国资国企界的当家人和国企的*,十四五期间全国国企之间将进一步拉大差距、拉开差距。南北方差距,东西方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而非相反。

前四个层面的改革,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意识,如果没有奇招、怪招、险招、牛招,前四个层面的改革都做完以后,东西部差距会进一步变大。当然,如果不做差距会更大。在此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要强烈呼吁,中西部地区的国资国企改革,必须打好第五场战役,迈上第五个台阶,那就是创新。

二、沿海发达地区国资系统在创新上最为着力的就是两件事,一是高水平开放,二是高水平合作。

(一)在高水平开放上,地方国资系统特别着意于服务于开放结构的顶层设计的打造。

1、对外对内开放顶层设计;

2、积极争取和参与国家级开放课题与资源;

3、打造无中生有式龙头产业,支柱经济缔造结构;

4、打造国资、社会资本与各类机构跨体制合作结构;

5、打造央企、省级、地市国资跨层次合作结构;

6、打造国际化结构;

7、发展稀缺要素获取结构;

8、短板突破结构;

9、创新协作,交易及科技悬赏结构;

10、军民融合推动结构。

(二)在高水平合作的推进上,也是多维发力。

1、通过混改,推动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建设;

2、通过多种协作方式,推动生态圈式发展;

3、促进产融服创贸学投研科网文建园一体化发展;

4、智力与科技要素开放融合——如课题悬赏,科技情报交易机制;

5、军民融合产业带;

6、生态环保产业高地——如世界级科学高地,产业高地;

7、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如两国两园,多国多园格局;

8、产业基金促进产业重构与发展;

9、用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资源产业化新路;

10、促进资源流动配置的创新探索。

三、前四个台阶的差距,还在可衡量状态,到创新,就进入到指数级差距。

列宁说得好,人不能遗忘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放在国企改革里面,这句话把道理说到家了——所有的国资国企改革的创新,尤其是国企的创新,其实都是建立在前四个台阶之上,而前四个台阶不到位、不充分,基础不牢,台阶质量不高,一定会导致第五个台阶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

所以,我们最担心的是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国企之间,恰恰会在第五个层面——创新层面,拉开巨大的差距。

从全中国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国企前四个台阶基础好,第五台阶的动力足,环境好,禀赋多,生态优,舆论环境宽松,资本市场支持,人才队伍充沛,国企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和谐,地方主官施政的心态更从容。

反观中西部地区,创新的基础差,要素少,环境劣,舆论环境不宽松,政府的责任和历史欠账多,政府对国企的赋予的非市场化的任务和期望,包括让国企背上沉重的非市场化包袱的诉求多,再加上国有企业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差,招商引资压力大,官员执政的心态急,发展焦虑感较重。

所以全中国看下来,打好创新战,恰恰是中西部地区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难题。


玖|构建坚实的改革逻辑制定稳步快跑的改革路径

我们的结论很简单。各地应当迅速构建个性化改革逻辑 新型国资委两个元素构成的改革落实框架。

一、地方国企应该构建一个以区域纵向的五个改革台阶为主轴,以落实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支撑的横纵结合的改革框架。

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存在问题整改措施(2)

二、国资委应当迅速转型成为高能动型国资委(详情请参见《高能动型国资委,是地区方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一招》一文)

国企改革轻舟已过万重山,总结一下就会发现,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高能动型国资委(而非守成型国资委、纯监管型国资委)是国企改革成功与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不是或有条件。所谓高能动型国资委,需要在九个方面形成较深入的探索与落实:

1、向上服务与推动;

2、横向联动促进全域国资管理;

3、推动形成科创资源合作对接机制;

4、促进构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集中对话能力;

5、稀缺要素靶向建设;

6、推动旗下国企整合;

7、促进国企活力建设;

8、组织主动招商;

9、建设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界面。

通过这两个方面努力的集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落实应当会有较好的保障。

三、我们基于多个区域现有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培训及研讨会的基础上,拿出这么样一个地区逻辑 高能动型国资委的改革落实框架,供全国相关工作者共商、共议。

考虑到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然在全国范围内如此重要,对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如何落实好,尤其是中西部对于如何迎头赶上,如何谋划弯道超车,应当是有必要的。

在全国都强调按照公版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大脉络下,写这篇文章的压力是有点大的,但所有的出发点,还是围绕国家道路搞改革,而非为改革而改革的理念给了我一些勇气。

四、在这里,我不揣冒昧,再次重申我在各地已经提出过多次的国企改革公式和国企改革法则,以及落实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十六个重要抓手。

(一)国企改革公式:国企改革=系统改革 多层次改革 局部改革 基层改革 问题导向改革 倒逼改革 试错改革 盲区改革 并行改革。

(二)国企改革法则:把握应改未改,未来必改,重大关切之改,区域短板补足之改,闯关之改,非常规之改。

(三)国资国企改革导向:国资国企改革导向不光是市场化,而是多个导向的融合=市场 行政 人造 孵化 催熟 供给缔造 消费缔造与促进 未来经济打造。

(四)落实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心,就在以下这十六个落实抓手:

1、促进科创行动,建设科技策源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完善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制度;

3、推进战略性*和专业化整合;

4、确定企业的核心功能及动态授权;

5、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

6、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

7、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

8、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成为综合改革表率;

9、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专项行动;

10、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11、深化分类考核、分类核算;

12、健全协同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13、提升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监管水平;

14、加快形成科学系统的国有经济统计和评价制度;

15、完善党领导国有企业的制度机制;

16、加强国有企业*员队伍建设。

【全文完】

封面图源:视觉中国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