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在家里,闲着无聊看一看综艺节目。有一期中国台湾的综艺节目里,我注意到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宗宪说了一句成语“揠苗助长”,当时就愣住了:吴宗宪说错了吧,这句成语难道不应该是“拔苗助长”?
经过一番查证之后发现,其实是我错了。我们小学语文教材里曾经学过的这句成语“拔苗助长”,正确写法是“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的成语,来自于经典古籍《孟子·公孙丑上》。原文说:“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每次都失望而归。一天,他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就去田里把禾苗一个个拔高,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查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于是,孟子发了一番感慨:“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是说,天下很少人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以为禾苗长大没用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揠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禾苗。
孟子借用这个故事,来向自己的学生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就会把事情弄遭,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在这以后,就产生了一个成语——“揠苗助长”。2000多年来,大家都使用“揠苗助长”,没有“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有据可查,最早使用“拔苗助长”这个成语的人,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