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刘可欣
今年成都的“粽子一条街”,有能够“一口闷”的蜜粽,也有全家人才能解决一个的“全家福”,有传统口味的白味、鲜肉、腊肉粽子,也有创新的鲜肉照烧、鲜肉罗勒、鲜肉冬阴功粽子。这些五花八门的粽子口味让人感叹“会玩”的同时,也让人好奇:老成都记忆里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杨婆婆和“尖尖粽”合影
“尖尖粽”才是成都人记忆里的粽子
走过热闹的粽子一条街,来到一个拐角,这里有一家气氛不一样的粽子店。在这家店铺前,没有各种口味的标识,没有热情招揽顾客的嬢嬢,只有三位婆婆坐在门口聊天,其中一位婆婆正在不紧不慢地包着这种“尖尖角”粽子。一位婆婆介绍说,这种“尖尖角”粽子,才是老成都人熟悉的粽子。
这位婆婆姓杨,今年已经八十二岁,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杨婆婆说,以前成都人包出来的粽子,都是自己手里的这种“尖尖粽”,但这条街上售卖的,却大都是圆咕隆咚的嘉兴粽。这是因为比起三两下就能包好的嘉兴粽,成都的“尖尖粽”一是费力,二是费时。费力,说的是粽子的包法:手握翠绿的粽叶呈漏斗状,舀一勺雪白的糯米放进粽叶里,用一根筷子反复戳,尽量让每一粒米之间的空隙变小,随后放一颗红枣,再舀一勺糯米,用筷子再次戳紧,然后绑起来,最后剪掉粽叶多余的部分,就会看到“尖尖角”的出现。如此一来,熟手也不过一分钟左右能包一个。费时,说的是粽叶和材料的准备工作。
可以“一口闷”的蜜粽
杨婆婆说,现在包粽子,很多人都要在糯米里加酱油,为什么呢?因为洗粽叶费时,但不洗干净就会把雪白的糯米染黑。为了“遮丑”,有些商家就会在米里加上酱油:反正都是黑漆麻乌的,根本没人看得出来粽叶到底有没有洗干净。
杨婆婆说:“我们还是按照老传统来的。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我的婆婆妈(四川方言,指丈夫的妈妈)告诉我,粽子有三“得”:第一“得”,是把叶子洗得干净,把米淘得干净;第二“得”,就是包得紧;第三“得”是要煮得“茸”,吃起才有口感。包得不紧,煮出来就是稀饭,‘尖尖粽’吃起来感觉不一样,是有嚼劲的。”除了包“尖尖粽”,杨婆婆还提到,艾草、菖蒲这些“草草药”泡脚和洗澡都是有讲究的。艾草和菖蒲都须是端午节当天正午时刻采来,用来泡澡和泡脚有*菌、祛痛、消炎的作用,菖蒲还有祛湿的功效。杨婆婆的大儿子已经六十多岁,现在还在坚持这一传统。
不同颜色的绳子标识着不种口味
老成都口味:白味和椒盐
马鞍社区的志愿者于婆婆忆起了1993年,她刚到马鞍东路的情形。
于婆婆说,这条街上最早开始卖粽子的人是李婆婆。李婆婆本人姓谭,因为她的丈夫姓李,便都称她李婆婆。李婆婆当时是省建筑第九公司职工宿的家属,就住在现在的“粽香苑”中,当然,那时候还不叫“粽香苑”。李婆婆没有收入来源,就包点粽子来卖,没想到生意越来越好,慢慢发展成了“粽子一条街”,这个宿舍才改成了“粽香苑”的名字。1993年,于婆婆来到马鞍东路,就是在李婆婆的摊位上学会了包粽子,“她是1988年出摊的。1993年我们来的时候,她就在包了,我还是用她的粽叶子学会的!”
于婆婆回忆道:“前些年的时候,粽子一条街多热闹!从全国各地来的人都有,还有外国人坐在摊位上吃!现在都是在微信上提前定好,一车一车地拉走,路上没那么热闹,但还是忙。”于婆婆说,马鞍社区每年举办的包粽子大赛,就是“老成都”包的那种“尖尖粽”。最开始的粽子就是白味和椒盐两个味道。白味蘸黄豆粉和红糖吃,椒盐味讲究些,要提前泡好红豆,跟米和起来,里面加上生菜油和整颗的花椒拌起来,“一定要放整颗的花椒才好吃,就是吃这个麻麻味!”于婆婆专门强调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