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位处富饶美丽的成都平原,又是西南通往中原和东南水陆交通的枢纽,因而从公元前四世纪以来,一直成为四川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代皆为郡、州、路、省等一级政区的治所和军事重镇。
在汉代,成都有户“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六”,仅次于首都长安,为全国著名的大都会之一,设盐、铁、工官及市官,盛产蜀锦、蜀布、蜀刀、漆器、金银器等手工业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三国时为蜀都城,与魏都洛阳、吴都建业并驾齐驱,称为名都。唐代,玄宗和禧宗均逃难于成都,改称为南京。五代为割据政权前蜀、后蜀的首都。至宋代,成都为“四民州处,万商成渊”的大城市。明清时代,为西南地区一大都会,明末张献忠起义军在此建立过大西政权,号称西京。
四、成都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古城从西汉蜀守文翁建立学府以来,成都一直成为西南文化教育的中心,造就了一大批闻名于世的伟大学者,从西汉时的司马相如起到现代的郭沫若,都曾在成都陶治深造。著名的诗人杜甫、薛涛(女)、陆游曾长期寓居成都,写下了不少歌颂成都的诗篇。
成都这个四季常绿的古城,还有不少绮丽如画的公园和名胜古迹,城内的人民公园(又称少城公园,有辛亥革命烈土纪念碑),南部的南郊公园和武侯祠(诸葛亮庙),西郊的青羊宫和杜甫草堂,东郊的望江楼公园和北郊的昭觉寺都是成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劳动人民喜爱的游息胜地。
五、四川“天府之国”之由来公元1001年(北宋咸平四年),四川因分其境为“川峡四路”而得名。四川位于长江上游,西部为川西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盆地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低平,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鸟江等流贯东西南北。土壤黄色而肥沃,雨量充沛,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一千毫米以上。
气候冬暖、春早、夏热,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可达摄氏三至八度左右,最热月(七月)一般为摄氏二十五至二十八度左右。最高气温可超过四十度。无霜期南部长达十一个月,盆地边缘也有九个月左右,自古以来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区,物产极为丰富。早在公元前的秦代,劳动人民就在成都平原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后来历代又进行了增修,河渠密如蛛网,四通八达。两千多年来,一直灌溉着广大的农田沃土,其面积曾经达到三百多万亩。根据文献记载:西汉时,四川已经
“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民食稻鱼,亡(无)凶年忧。”三国蜀汉诸葛亮说:“益州(四川)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华阳国志》中记载:“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都江堰水利图
由于四川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得天独厚,又有勤劳勇敢的人民,善于改造和利用这里的大自然为社会服务,所以使四川一直享有“天府之国”的美名。
参考文献:《太平寰宇记》
《华阳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