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齐白石画)
大哥陈衡恪(1876—1923)是一位天才横溢的画家,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与鲁迅、李叔同、齐白石为至交好友。
齐白石曾说:“除了陈师曾以外,懂我画的人,简直绝无 仅有”。(陈衡恪字师曾)
梁启超评价他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
陈衡恪的画
侄子陈封怀(1900—1993),(陈衡恪之子)。中国近代植物园的创始人。
陈封怀1936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他谢绝了英国导师的盛情挽留,毅然返回祖国。
他对自己的导师说:
“报春花的故乡在中国,
我的根,也在中国。”
回来的时候,他舍弃了自己所有的行李,却带回了六百多种植物标本。
1948年秋,蒋介石想装饰和宋美龄的庐山别墅——“美庐”。派了四个人到庐山植物园挖掘红枫。时任植物园主任的陈封怀挺身而出,义正言辞地说:“红枫不能挖,树木是植物园的,我有责任保护!”
“陈门五杰”各个皆是精英,但最另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陈寅恪了。
陈寅恪自幼聪明好学,幼年之时便能背诵十三经,是有名的神童。
1902年春天,13岁的陈寅恪跟随大哥前往日本求学,在此次的旅途中结识了哥哥的好友——鲁迅。
三年后因患足疾回国治疗。后考入上海复旦公学,也取得了人生中的唯一一张文凭。
1910年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便开始了他断断续续的16年留学生涯,在留学期间他熟练地掌握了蒙古语、藏语、满语、日语、梵语、英语、法语、德语、巴利语、波斯语、突厥语、西夏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二十余种语言,尤精梵文和巴利文。
求学十数年,他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足迹踏遍了西方所有的一流名校。但直到游学结束,他也没拿到一张外国文凭!
他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与俗谛桎梏。——只求学问,不求学位,这样务实的求学治学理念,伴随着陈寅恪一生,直至他成为名誉四海的大师。
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国学研究院,任命吴宓为研究院主任,由他主持筹备事宜。
研究院创办之初,第一件事情,便着手确定合适的导师人选。这个重任,自然落到了吴宓的肩上。
吴宓先后找到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位大师,可在第四位大师身上出了些意外。
吴宓原本准备邀请章太炎出任导师的,可章太炎与梁启超不合,当他听说也请梁启超时当即就拒绝了吴宓。
吴宓无法,只好回到清华,向校长曹云祥汇报此事并推荐了他的哈佛同学——陈寅恪,建议邀请陈寅恪担任第四导师一职。
曹云祥不知道陈寅恪是谁,便向梁启超打听:“陈寅恪是哪一国博士?”
梁启超回答他说:“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他没有文凭。”
曹云祥又问:“那他有没有知名的著作。”
梁启超摇摇头说:“也没有任何知名的著作。”
曹云祥说:“既不是博士,也无著作,如何能够胜任研究院导师?”
梁启超郑重其事告诉他:
“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曹云祥心动了!立即发电报邀请陈寅恪回国担任导师。
至此,四大导师横空出世,清华国学研究院迎来了它的出世即巅峰时代!
国学研究院仅仅存在了四年,但它却在中国学术界开创出了一股研究国学的新风气,成就了一大批国学大师,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