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为学大病在好名。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以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得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道之全体,圣人亦难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
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昏暗之士,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大本立而达道行,九经①之属可一以贯之而无遗矣,尚何患其无致用之实乎?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倡;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忿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简介
王守仁(1472~1529 ),字伯安 ,号阳明,谥号文成,中国著名哲学家 、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代表作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等。主要成就:创立“阳明心学”、平定宁王之乱、平定诸瑶,思田之乱、剿灭南赣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