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集立功、立德、立言为一体的“三不朽”标杆式人物,“明朝一哥”王阳明的思想学说至今依然是我们汲取不尽的智慧源泉。而奔走于红尘,阳明心学实为指引我们前行的一盏明灯。下面是舒生综合整理的王阳明智慧箴言,也许其中不少你已读过几遍,但那有什么要紧呢!他的智慧值得我们反复研读,100遍也不为过!
为了有助于大家读到原滋原味的阳明心学精髓,我略去了现代翻译的部分,只保留其著作原话。虽然这不免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我想,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本就要我们自己去亲证体悟,所以在此我没有为了通俗易懂而作任何注释。纰漏之处,敬请朋友们见谅
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有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
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添一分。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工夫总是一般。今说这里补个敬字,那里补个诚字,未免画蛇添足”。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分离。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