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这首诗,意境朦胧,似一个解不开谜,能读懂的都是高手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他是一个诗歌高产大户,一共流传下来3000余首诗。
他的诗作用语质朴通俗,浅显易懂,语言优美、直抒胸臆。
他笔下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他笔下的思乡“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他笔下的相思“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读起来都非常容易理解,唯独这一首诗,一直以来都在想,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唐:白居易《花非花》
诗文大意可为:
它似花又不是花,它似雾又不是雾,半夜时分它悄然来临,到了天明又消散不见。
它来的时候如春梦一般不多留,它走的时候如同早上飘散的云彩无处可寻!
不多时:没有多少时间。
朝云:出自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这首诗在白居易的诗中着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他说它不是花,也不是雾,但其实也透露出一个前提,它是花,也是雾。第一句就营造一个朦胧的意境。
夜半来,天明去,这一句倒有点像写梦,梦在半夜来到人们身边,又在天明之后离人而去。
但是又想着,会不会在写清霜呢?或者是露珠?
只是把露珠比拟成花和雾的可能性不太大。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里说它来的时候如春梦一样停留很短的时间,那就排除了是写梦的可能性,去的时候如同云彩飘忽不定,不知所踪。
结合这两句,写清霜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秋天的时候,寒霜满天,弥漫在整个夜空,挂满了枝叶和草木,它看起来像花又不是花,像雾又不是雾。
月落之后更为明显,待到天亮太阳一照,它又消逝地无影无踪。
如果白居易这首诗所写的是实物,那我觉得大抵就是霜。
如果他所写不是实物呢,而是虚写呢,那么应该就是闲愁了。
就像秦观的诗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那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淡淡的愁。
充盈在每一个角落,不知它何时而来,为何而来,也不知它消散于何时,又去了哪里!
又像贺铸 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愁也是一样的迷离、朦胧。
白居易的诗中所描绘的也是类似的一个情景,或许这份愁,来自于内心对某人的思念,或许是他的初恋湘灵。
因为分离的时候隔得太久,所以这份思念已经渐渐变得朦胧。
它像花儿,像雾,又像一个美丽的梦,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到自己的身边。
当白天置身于各种喧闹之中,它又悄然远离。
如果写的是这份思念的愁,那白居易真的是一个痴情至极的诗人,我想湘灵她虽然未能与他相守一生。
但一生能得这样一份真情,也真的很值得!
您觉得白居易他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