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他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成为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到后来时局动荡,他被迫封笔全身心进了历史博物馆做研究,用17年完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获得多位国家*的赞誉。
回望沈从文的一生,他历经磨难,可所有的苦痛都被他化作温柔的笔触。
世人能看到的,不过是一条溪,一片山,几点云影,细雨茶烟清昼迟的山水柔美。
当我们细心品读他的文字,也更能体会他的用心和坚守。
“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
“我到这街上来来去去,看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如何忧愁,我也仿佛同样得到了一点生活意义。”
就如一位读者所说,“(他)在泥泞的生活里,写尽露水的美。”
他也用他的笔,直面人性——
朴实勇猛的革命人、庸碌一生结局惨淡的兵士、意气风发的新女性、辗转红尘的交际花、古董味浓重的知识分子、烂漫的男女之恋……
在读的过程中,频频让人忍不住为美好喝彩,为丑陋痛心。
一字一句间,却又教你一种对待人生的温和与反思的态度。
从民国到现在,沈从文的追随者千千万万,其间不乏名人。
“阅读沈从文,教会我的不是那个年代愤怒的东西,而是特别人性的那种温和的反思和疑问,一直到今天,他都像个精神导师。”
一生中会想读无数遍
他的文字,美如溪水轻烟
就如一位读者说的,
“看老舍的文章,有京韵;看汪曾祺的文章,就像喝茶,后味绵长;而读沈从文,宛如山间的风和清溪,清新而来。”
每每读沈从文的文字,只觉得心醉了,醉倒在这如溪水轻烟的意境中。
作为历经三个朝代的大家,他古文功底在身,极擅炼字。
写景,寥寥几笔,就让人觉得一幅水墨画就在眼前展开:
“躺在尚有些微余热的泥土上,身贴大地,仰面向天,看尾部闪放宝蓝色光辉的萤火虫匆匆促促飞过头顶。
沿河是细碎人语声,蒲扇拍打声,与烟杆剥剥的敲着船舷声。半夜后天空有流星曳了长长的光明下坠。”
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美丽的景色,仿佛从沈先生的书本中脱落出来。
写茫然如烟的少女心思:
“细雨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既是写景,亦是写少女心事就像这雨激起的水雾一般氤氲不尽。
还有那“在风日里长养,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的情窦初开。
他的文字中带着中国古散文的字句质感,像是东晋风骨,热闹也热闹得古朴干净。
笔触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风俗之美,都被沈从文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晕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