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竹娇的小红书主页
凭借青春年少的真挚灵动,惊竹娇的长短句,以一种极富画面感的轻盈质地,借由时下流行的社交网络,走入了更年轻一代的内心,替他们道出青春期丰富敏感、难以言喻的心境和情感,唤起了不仅是诗歌爱好者的、更是契合大众心理的共鸣,从而让诗歌“出圈”,不仅停留于纸上文字,而有机会成为一种更为立体、生动、多元的文化现象。惊竹娇的诗歌被制作成图文海报,在朋友圈被频频转发,在线下被写在黑板上,做成诗歌展览,改编成歌曲演唱......
对惊竹娇而言,诗歌和写作像一个精神的乌托邦,是他的力量源泉。“我希望通过写作创造出一个生命,代替我更自在地活着。”诗歌意味着现实之外更大的可能性,“能把一个生命更立体与全面地丰富起来,同时又像一个堡垒,建造一个诗意的世界,容许蜗居、放空、小憩,找到另一个角度的自己。”
诗歌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惊竹娇的诗别具一格,自成一派,却引发无数读者共鸣共振,如编辑陆萱所言,“他的作品属于诗歌宇宙的某个星球、某个角落,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颗星球的居民竟然有如此之多,书一上市就立马畅销。”但也遭遇了一些批评的声音,更多来自对于当代诗歌的普遍误解,将之简单归为网络文学、朋友圈文案而予以轻视。
陆萱敏锐地发现了这位少年身上的文学价值和流行潜质,决定为他出版诗集,“严格意义上讲,惊竹娇不是被我发现的,是被很多年轻的读者发现的。我作为《青春》的编辑,运营《我们的诗》抖音号,分享大学生的诗,经常在后台看到有读者给我推荐惊竹娇的诗,他们有中学生,也有大学生。其实,我发现他的时候算是晚的,但我的行动是最早的。”后来因为策划曹韵诗集《偷诗歌的人》,邀请惊竹娇作序,陆萱恍然发觉惊竹娇竟然有那么广大的读者群,早已被很多读者看见,继而开始认真阅读他的作品。
《君不见》诗集中的插画
为推广《君不见》,陆萱在策划和营销方面下了一番苦功,“从选题立项到新书上市这一年的时间,我和作者的通话不少于150个小时,常常边看稿边语音通话,聊一首首诗当时创作的心境和缘起。”编辑深度介入出版的全过程,细心打磨图书的每一个环节,“有时,为了一句广告语,熬夜几天才选出一句。书出版后,为了点对点介绍诗集,经常在上下班的地铁上,与众多阅读达人交流分享。”
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传统纸质出版物均受到不小冲击,大多依靠直播带货来拉动销售。然而,积极拥抱新媒体,让惊竹娇和他的诗集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传统刊物亟需转变思路,主动寻找自己的受众,而诗歌这一文体最适宜在新媒体上传播和阅读,在陆萱看来,“诗歌是一个绝佳的突破口,我始终相信诗歌会迎来一个不一样的时代。刊物、诗人都应当大胆去拥抱自媒体,自媒体虽然不如传统媒体权威,但与读者的距离是更近的,希望作者和读者能有更加近距离的接触,让更多好的诗歌出版物被看见。”
《君不见》仅是一个起点,对于今后的写作,惊竹娇已有了初步计划,“未来想深耕并融合更多的传统意象,探索自己的风格,由小及大地尝试更多的题材,从青春开始出发,慢慢地写到更深邃的世界。”
对于惊竹娇的写作,陆萱饱含期许,“希望他保持纯粹的初心,警惕过分的赞美和贬低,有思考,有进步,有自我,不要为了他人的目光而写作,为了诚恳的良心而写,正视自己的不足,写出更优质的作品。在诗歌的宇宙,能游历更多的星球,书写更多的感受,成为想成为的写作人,梦好最初的那个文学梦。”
最后,陆萱想引用一句伍尔芙的话,送给惊竹娇:“写下你想要写下的,那才是最要紧的;至于你写的东西会流传百世,还是过眼云烟,无人能定论。”
本文原载《中国图书出版传媒商报》
留言赠书
留言分享阅读惊竹娇诗歌的感受
我们将从留言中
选 5 位读者赠书
并送出诗集定制帆布袋!
截止时间: 2月26日 周一 中午12:00
订阅2024全年《诗刊》
综合自:《诗刊》社、中国作家网等
如何投稿 ✦
每日好诗
登录中国诗歌网 www.zgshige.com
免费注册,即可投稿!
入选“每日好诗”,获稿费和专家点评,有机会登上《诗刊》
编辑:王傲霏,二审:曼曼,终审:金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