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珍珠囊》:“其用有三:去实热,一也;涤肠中宿垢,二也;破坚积热块,三也。”
《本草经疏》:“究其功用,无坚不磨,无结不散,无热不荡,无积不推,可谓直往无前,物无留碍之性。”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辛、苦,大寒。主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痰实结搏,通经脉,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陈致新。”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寒,味苦,无毒,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
芒硝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阳相火三焦经。气味俱降,阴也。
其主五脏积热胃胀闭者,五藏本为脏阴之经,阴枯则燥,而火就之,则热积于脏而阳偏盛矣,阳者胃脘之阳,阳偏盛,故胃胀而闭塞也。其主之者,芒硝入三焦,苦寒下泄,水谷之道路通,而胀者平矣。
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之腑,小肠燥热,则物受而不化,饮食蓄结于肠矣;芒硝入太阳,苦寒下泄,咸以软坚,则陈者下而新者可进也。除邪气者,苦寒治燥热之邪气也。
炼之如膏,久服轻身者,指三焦小肠有实积者言也,盖积去身自轻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味咸、苦、辛,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经。泻火而退燔蒸,利水而通淋沥。”
《饮片新参》王一仁:“咸苦大寒。荡涤肠胃实热,软坚化滞,外洗赤眼。
《本草新编》:“芒硝,即朴硝之再煎者。消痰癖,通月经延发,漆疮可敷,难产子胞可下,洗心肝明目,涤肠胃止疼,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寒。仲景夫子所以用大黄、芒硝相须为使也。”
《药品化义》:“味咸软坚,故能通燥结,性寒降下,故能去火烁。主治时行热狂,六腑邪热,或上焦膈热,或下部便坚,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用此为君剂,以水克火也,以大黄苦辛之品相须为治。因咸走血,亦能通经闭,破蓄血,除痰癖,有推陈致新之功。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含水硫酸钠,尚含少量氯化钠、硫酸镁、硫酸钙等。《中国药典》规定:含硫酸钠不得少于99.0%。
作用:本品有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促进肠蠕动而致泻、抗炎、溶石、利尿等作用。
药理:其硫酸离子不易被吸收,存留肠内引起高渗溶液,使肠内水分增加,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而排下稀便,一般服后4~6小时排便,无肠绞痛等副作用。
临床报导:有报导将芒硝纱布包裹外敷可以退乳。此外报导,用芒硝纱布包裹外敷,治疗乳腺炎早期也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