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最重要有八个: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这时春意盎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从冬至节过后数108天,就是清明节气,现在人们习惯使用阳历,基本就把清明节固定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很有深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又是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中国的祭祀节日。“祭祀”即是悼念先人之节,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清明祭祀可分为墓祭、祠堂祭,其中以墓祭最为普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扫墓”。常见的做法: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除此之外,祭祀者还需在祖先墓前表达缅怀之情。一般采用鞠躬和磕头两种方式。
1、鞠躬。鞠躬,即“弯身行礼,以示恭敬”的意思。源自古代祭天仪式,后世演绎成日常礼节。通常是“三鞠躬”
三鞠躬的基本规范动作是这样的:行礼之前应当先脱帽,摘下围巾,身体肃立,目视墓前(或先人的照片);男士的双手自然下垂,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下垂搭放在腹前。无论男士还是女士均需身体上部向前下弯约90°,然后恢复原样。反复三次。
2、磕头。磕头,又称“叩首”,“叩头”,俗话称为“磕头”。磕头者跪在地上,面对祖先的墓碑或者照片,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两手扶地,头挨地。磕完第一个头后,起身站立、后退半步;停数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头,即第二个“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个“一拜一叩”。即“三拜三叩”。
随着社会的变化,现在越来越提倡文明祭扫,比如传统的焚烧纸钱逐渐被鲜花所取代。一般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点缀以紫色,花的色彩要素淡,献花只送单不送双数。
但是,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不会变。祭奠缅怀祖先时或鞠躬或磕头不会变。
当我们鞠躬、磕头时,不知道,你会不会做,做对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