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通过神经调节对机体各种功能进行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即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每种反射都有固定的反射弧,如进食可引起唾液分泌、温度升高可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等。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准确、时间短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反射活动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
- 非条件反射:人类的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在遗传中的反射,如吸吮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性反射等。其反射中枢位于皮质下各级中枢,是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手段。
吸吮反射是婴儿出生后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射动作。当一个婴儿出生后,无论是母乳还是奶瓶,一旦接触到他们的嘴唇,他们会迅速地开始吸吮动作。这种行为并非是通过学习或意识控制的结果,而是婴儿天生具备的本能反应。这一反射的出现对婴儿的生存至关重要。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婴儿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吸吮反射成为了他们获取营养的主要途径。无论是在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的情况下,吸吮反射都保证了婴儿能够获得所需的营养,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新反射活动。其中枢位于大脑皮质,是一种高级神经功能活动。条件反射的数量无限,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使机体对环境适应更加灵活,具有预见性,极大地提高了生存和适应能力。
例子2:谈虎色变望梅止渴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的典型例子。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位正在户外工作的人感到口渴难耐。他的喉咙干燥,体温升高,汗水湿透了衣服。这时,他突然看到了远处一片绿树成荫的景象,其中一棵树上挂着几颗成熟的梅子。尽管他并没有实际喝到水,但这个景象却让他感到口渴的感觉减轻了许多。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我们大脑内部的复杂机制在起作用。当我们感到口渴时,大脑会向身体发送信号,告诉我们需要水分。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大脑还会将口渴的感觉与饮水的愉悦经验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看到了梅子树这样的景象时,大脑会自动地将梅子与水分联系起来,导致我们产生了一种“望梅止渴”的感觉。
“谈虎色变”是另一个经典的条件反射例子,它揭示了我们在面临突发危险或惊吓时的生理反应。想象一下,一个人在森林中漫步时,突然听到了一声巨大的咆哮声,随后在树丛中看到了一只巨大的老虎。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的身体会立即做出一系列生理反应: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甚至全身发抖。这些生理反应通常被称为“谈虎色变”。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我们大脑内部的应激反应机制在起作用。当我们面临潜在的危险时,大脑会迅速释放出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使身体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以应对可能的威胁。同时,我们的大脑也会将威胁的刺激与恐惧和惊慌的情绪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