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农历七月初七,即民间俗称的七夕节。七夕,原名乞巧节。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随着时代的变迁,七夕渐渐演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在这天,年轻人互赠玫瑰或其他礼物,牵手浪漫约会。其实七夕还有很多传统习俗,如乞巧、穿针引线、吃麻巧等。而在乐清,流传最广的习俗是做米饼,在七夕前后,家家户户都飘出糯米饼的甜香味。
用传统方式做米饼
1.蒸好南瓜,煮上一大锅红豆放凉;
2.糯米粉和粳米粉,按照7:3的比例倒入面盆中,把蒸好去皮后的南瓜倒入,之后再用红糖水和匀(手上抹一点色拉油,不那么容易粘手),将几种食材揉到一起,直到面团有韧性,才停了下来。
3.用手将面团择成一个个小团子,用手揉成圆形,挤压成饼状,再在中间按压出一个坑,一个米饼就做好了。
4.在锅里抹上油,将米饼一个个摊在里面,听到滋滋声后,舀起半碗水浇进锅里,水干后再浇一次,连续三次浇水后,锅内的米饼也熟了。
有些人喜欢直接蒸,也有些人喜欢先在油锅里煎一下,两面金黄后,再放进锅内蒸。看个人喜好了。
小时候我们还将一些米饼扔给喜鹊吃。每到七夕,母亲将家里女孩子手上的丝线解下来,然后绑上米饼,甩到屋背上,让喜鹊衔去做路食。相传这样做,可让喜鹊去帮忙搭建鹊桥时,把丝线带给织女,织女就能把女孩子变成善织工绣的女红能手。
除了南瓜米饼口味。还有其他口味的如加入红豆、红糖的红豆米饼,用炒好的猪肉、豆腐干、咸菜包起来制作的咸菜米饼,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食材的比例。
七夕节演变到现在,成了中国的情人节,可在我的记忆里,总觉得七夕就是一个吃米饼的日子。每到这个日子就吃米饼。
粘着白芝麻的麻巧
七夕除了家家户户做米饼之外,另外一种食物就是麻巧。麻巧是一种粘着白芝麻的饼,另一种说法叫做巧饨,也可叫做巧饼。
巧饼上粘着芝麻,咬一口特别香,可这种食物不是天天都能吃上的,只有到七夕的时候才能买到。七月七,外婆送麻巧。
长大后,一些糕饼店在七月初七前后,也会制作一些巧饼放在柜台上卖,5-10元一袋。
随着七夕节临近,一些老字号的糕饼店的柜台上已经摆上了巧饼,如果你想寻找儿时的记忆,不妨上街去找找。
还有哪些七夕习俗
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文化受到了国家保护。目前,有些七夕习俗都已经被淡化了。
传说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管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妇女们忙着向织女乞巧之时,男子也没闲着,他们忙着祭拜魁星,祈求保佑自己官运亨通。
此外,古时女孩在七夕这天还比赛剪纸、做巧食、刺绣等技艺,如今仍能传承下来的习俗已经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