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包括什么方面,什么是精神文明包括哪些方面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2 20:38:04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创建成果的受益者,更是创建工作的主力军,下面这些内容,请熟知并积极践行。

什么是全国文明城市?

答:全国文明城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高,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城市。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广大市民有什么好处?

答:(1)改善市民的人居环境;

(2)公共秩序得到持续优化;

(3)公共服务得到不断规范;

(4)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什么是全国文明城市?

答:全国文明城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高,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城市。

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是谁?

答:广大市民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体,支持和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是市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需要市民哪些方面的支持?

答:了解参与和支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做到言行文明,美化城市环境,优化城市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积极为城市发展和创城工作建言献策,在群众满意度调查过程中积极为城市点赞。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包括哪些?

答: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指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包括理论政策宣讲、全民健身、全民阅读、普法宣传、科学普及、文艺汇演、卫生环保、法律服务、助学支教、乡村振兴(扶危帮困)、移风易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恤病助残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些基本知识你了解吗?

1.文明行为“十不”是指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不乱摆摊点、不乱贴乱画、不乱停车辆、不乱搭乱建、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不粗言秽语、不大声喧哗。

2.“15分钟生活圈”是指从家里步行15分钟可以到达的便民市场、运动场地、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机构、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

3.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包括各种节日活动、文体活动、知识讲座、各类比赛、志愿服务活动、“五大创建”活动、培育和选树先进典型等。

4.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指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5.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6.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是指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7.当外地陌生人问路时,正确态度是耐心热情回答,并热情指路。

8.志愿精神是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参与途径有:登录“桂志愿”系统报名参加或到所在社区或单位报名参加。

9.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顺应人类和自然发展规律、体现新的时代特征,注重生活形式上的简洁明快、生活态度上的天人和谐,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10.倡导文明交通:机动车主动礼让斑马线;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无闯红灯、乱穿马路现象;排队候车,依次上下车;驾乘电动车要佩戴安全头盔。

11.倡导文明旅游:文明排队,不插队不拥挤;文明用语,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惜景区公共设施,不攀折花枝,不在景区乱涂写等。

12.倡导文明餐桌:使用公筷公勺,不剩饭、不剩菜,践行“光盘行动”,倡导节约,反对浪费。

13.食品安全是保障国民健康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北海市正致力于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14.“门前三包”指的是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美化。

15.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蓝色标准桶)、有害垃圾(红色标准桶)、厨余垃圾(绿色标准桶)和其他垃圾(灰色标准桶)。

16.流动摊点在城市管理部门划定区域内规范经营,经营设施摆放整齐,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垃圾清运及时,经营结束后及时清理场地,无垃圾油污。

17.倡导文明养宠:携犬出门须束犬链,犬绳长度在1.5米以内,随身携带工具及时清理粪便;携带大型犬出门需给犬只戴好嘴罩,以防伤人。

18.全国文明村镇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行政村和乡镇。

19.“双减”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制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20.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是指在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活动,建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体系,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来源:网络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